法界金刚 发表于 2009-3-22 21:56:14

自性的面目

(节选自《消费佛法》迦那伽罗 著 莲子整理)


  利也可以,不利也可以。这个东西一直在左右着你。如果你能把利也行不利也行的这种心情全部都放弃了,让自己的心停留在一种广大的发心上,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会像虚空一样展开了。对于虚空来说,它可以包容,也可以不包容,但它不可能不包容,从它的自性上来说,它两者皆可,但它一直在包容着。“包容着”这才是它的自性。那么,你现在要像这样展开,当你还是‘可这样’‘可那样’地有所选择的话,就已经成为一种执着了,按禅宗的话来说,就是落在一处了,你自己已经停留在一个边际上了,那就不会广大了。广大是没点的。你要经常这样的熏陶自己。


  这样熏陶自己的时候,切忌别忘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我们现在的本质。刚才我们想象的是我们目的的本质,那就是‘果’。现在从因的角度上来说,目前我们还作不到,如何能作到?那才是我们努力要做的。怎样做呢?那就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勿扰他心”。


  这种恼害是从各个方面的,有意无意的,总之,尽量作好自己。尽量作好自己的同时,照顾好别人,这样,你的心就变得柔软了。


  如果我们经常想,我现在能作到的就是这些,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呢?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实际上已经落入了一个边际,那就是你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我把别人的看法当成了一种态度,这是一种边际,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很难让它展开,好像有一种对立。那么你的心在这个时候呢,要没有对立,让自己的心放的平实起来,踏踏实实地,生起一种心念:“愿所有与我结缘的众生都获得究竟的解脱!”这是因位上的一种发心。


  然后,行为上,让周围的每个人都以你为美,这样你的心就会变得柔软,这样,看到每个人都因为你而高兴的时候,你会很随喜他们的高兴,当你真正在产生因为你让别人高兴而你又随喜他们欢喜的时候,你的心本身就是广大的,这个时候,称为喜无量心。你能为了照顾别人的心念而放弃了‘我认为怎样怎样’的观念的缘故,这是一种大舍心,你善护了别人的心念,这叫大慈。能够尽量遮止,让他们产生悲哀的心,这就叫大悲,这就是四无量心的修行方法。这虽说是一种修行方法,实际上没有什么方法,这只是一种见解。如果能经常把握这种见,你的心会越来越柔软。这样你就会走出一个误区,从迷执的山谷里走出来。


  我们在一个山谷里看天,有时候,或者只能看到一线天,或者只看到有限的天,绝对不是一个完整的虚空,如果你站在山顶上,或者干脆跳离这个地球,好像你被发射出去了,你再看这个宇宙的时候,才会觉得:“噢!这是个多么广大的宇宙!”那种境界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更加需要的就是要让自己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世界。


  所以说,你要让自己的心能真正地静下来——静,它仅仅是一个外相上的东西,内相上呢,你要看到它的本质。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大海曾经汹涌过吗?不曾,只是你看到了一种外相—看到大海的波涛在汹涌。你要了解这一切都是水的自性的话,它不管波涛起伏,还是风平浪静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只是水的自性而已,所以说,一个宁静的心和不静的心,它的本体是一样的,只是你不了解它的本质的时候,你就觉得,“喔,我的心现在不宁静,怎么才能宁静呢?”这样就有一个对立,这就足以证明我们的心还不够广大,才会产生对立,这让我们产生局限的呢,就称为执着——我执和法执。那么让你的心广大的呢,既叫见解,也叫修行,实际上呢,也叫证悟,你能做到多少,就证悟了多少,也就是你把握了多少!


  经常这样展开自己,就很好。当你发现自己的心产生对立的时候,你马上就想,“谁在对立呢?”就是这个家伙,罪魁祸首,你的习气,它在对立,分别的是非善恶,美丑长短,应该与否,这个东西在对立。的确,我们站在某个角度上去看,对所有的事情都有抗衡的时候,才会产生很大的阻力,没有抗衡的时候,就没有什么阻力。但有的时候,也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无明,如果不抗衡的话,对于无明来说,是没有阻力,但对于我们解脱来说,压力是越来越重了,所以这个时候,需要一种无抗衡的抗衡,也就是说,在不执着的这种情况下来抗衡它。这叫对治,这个时候,是需要正知正念的,你的目的一下要搞清楚,在不忘失自己目的的情况下,尽量让自己的心变得像虚空一样广大起来,但是,你见到的事情就像镜中的影像那样清楚清晰,让自己不断地这样去做,体会一下,也就是我刚才说的菩提的愿心一样,勇猛在升起。

四无量心呢,也要经常真实地学修,它如果是真实的,那怕一瞬间产生,都应该随喜,因为这不光是你自己的一种进步,因为当你自己稍微慈悲一点,你都要知道,这是众生有善业在显现,因这将会出现一个大成就者,出现了一个成就者,很多的众生就很可能因为这个成就者而忽然得到解脱,而且所有的众生都向趋向解脱的道路更加迈进了一步,所以就应该很随喜才对,要知道这是众生善业的成熟,也是自己与法性之间感应道交的一个过程。


  所以,让自己经常修信心呀,慈悲心呀,修四无量心呀,能够这样把自己的心展开的话,这绝对是一个趋向究竟解脱的道路。


  当自己的心不能稳定的时候,你要经常想到无常的自性,因为你可以看到,周围所有的事情没有一个不在改变的,而或多或少,或者在外表或者在本质都是在改变的,那么改变有往好改变,有往坏改变,但改变是它不变的自性。当你想到这些的时候,你就想到这个事变了,那个事又变了,那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在你反观内照的时候,你会找出不变的一个东西,那么不变的东西我们又不能把握,这足以证明我们的心停留在一个点上,所以要我们通过发菩提心的方式,让自己的心境扩大,不停留在任何一点上,不断地这样相辅相承的,这样你的心能够平静下来,这种静是一种本质的宁静,如果能把它作得很深刻的话,这样叫作深持,也就是三摩地的意思。


  《华严经》上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如果你能停留在这样广大的境界上,这是一种究竟解脱的道路,所以经常的这样去作,这是唯一有意义的事,这样叫纯洁的白法,这不对任何人造成伤害,也不是死在一点上了,而是非常的广大,灵活,如如不动,能这样的话,这个时候的安静叫觉悟,所以你要这样把握自己,如果能够渐渐让自己的心经常打开,能够这样宁静的话,实际上没有一个可以变化的东西,所谓的变化都是没有变的东西,它变了什么呢?它的外相变了,它的本质没变。正像人一样,生老病死,从女转男,或者从男转女,或者是处于六道,不管怎样变呢,你的本质没变,那就是你的如来藏光明,如果你见到的一切都是如来藏性的话,就像你见到的虚空一样。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虚空就是虚空,没有差别,如果要来个高低,来个长短,那是你的事,对虚空来说,它不增不减,对于你来说,最好不要去限定它,但是要明白,只要把握好了你现在的出发点和你的目的地,从现在的出发点出发,这中当的过程,就是你要努力地去做的,这样自然就会使自己的心静下来了,这个时候你就会直观地理解我那句话:轮回大着呢!因为它是无边无际的,这种无边无际本身是一种边际,不生不灭的边际。


  有些人看不穿的东西,为什么看不穿呢?就是你要看穿它,当你要看穿它的时候,你已经被自己要看的这个东西迷乱了,因为你不认识它,不认识就是无明,使你无明的这个东西是习气或者是我执,所以你一定要解剖它(绝对没有逃避之意)。


  佛陀已经明确地告诉你,一切都是因缘而生,这一点,即便是唯物主义者也会相信,佛说过因缘所生之法自性本即是空,为什么呢,因为是幻生幻灭的缘故。“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因缘产生了就产生了,因缘过去它就消失了,这就足以证明所有的事情都在一种因缘的当下产生,产生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个人的稀求心、爱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所以才会去观待它,先造下的因,然后因缘而成果,如果你的心根本没有这些,如虚空一样,一切的出现都是应该的,一切的消失也是自然的,在这样的境界中,你会发现很有意思,因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幻生幻灭的,这是从究竟的道理上讲是如此的,可是你要是真正的想了解它的本来面目的话,我们必须把自己的障碍驱除,就像是有几座大山挡住前方,要想前进就必须把它推除。你可以像愚公移山,也可以是定向暴破的方式,我比较推崇那种定向爆破式的。


  不能让你觉悟的呢,实际上还是你自己,刚才的道理你明白了的话,你就知道它的本质是不存在的,但它对你的影响是有的,想消除这种影响,那么你必须得知道佛经上所说的‘三个大劫’是一定要过去的,形象化地说,一种是罪恶的力量,即是业力,它是一种很大的障道,另一种东西就可以称为是执着,使我们想去执着它的习气,所以还有你对它的一种分别,看到一切都会问这样是什么,经常就会造成对一些幻现世界的执迷不悟。就像睡觉,如果会睡的人,睡觉就睡觉,我就是为了睡觉而睡觉,产生任何梦境的时候,知道这本来都是梦,所以不理它,不管是好梦还是坏梦都不去执着,但如果你是个心智比较弱的人,梦见好梦的时候,高兴的不得了,笑醒了,梦见坏梦的时候伤心的不得了,伤心地哭醒了。我们这样生活在世上的时候,就像是在一个广大的梦境中,这时候,要意志坚强,我虽然没办法去抗拒它,尽可能的不去理它。别像怕鬼的人和误绳为蛇的人,把什么声音都当成了鬼的脚步声。


  有个故事,说有一个书生胆很大,在赶考的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后来,他终于找到一个山庄,他说想投宿,主人说:“没别的住处,只有那间鬼屋了,你要敢住就住吧!”他说:“管它是鬼屋还是人屋呢,大家挤着住罢!”结果晚上睡觉的时候,门吱哪地就开了,进来一个鬼,站在他的桌子旁边,他就不理它,该写什么就写什么,后来鬼就把自己的头拿下来放在桌子上,书生仰天大笑:“你长着脑袋我都没怕,你没脑袋我还能怕你吗?!”这些故事听起来可笑,你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怖畏的时候,态度一定要明确,要有一种看到了目标的态度,你的行为要向目标靠拢。


  关键还是菩提心要发得广大,我能有今天呢,全部都是因为我有一颗真实的菩提心,因为我看到了解脱的希望,看了那些经书后,知道有究竟如虚空的智慧,可是没有现证的方法,但我知道肯定能证悟到这一步,又看到菩提心的广大,我知道这样的菩提心只有使自己的心灵活起来,能使自己的心境升华,那怕是跟人‘吵架’的时候,我也没有丢掉那种心,因为我吵的目的是对自己没有圆满菩提心的一种发泄,很希望让自己能够究竟,具有一颗真正的菩提心,并且可以使自己不退失这种把握。


  所以要让自己的心真正安静下来的,只有在自己心里最寂静的一方面,也就是最究竟的智慧,如果没有这种智慧,任何表面的宁静都不是真正的安静,所以要从本质上安静下来,让自己的妄想休息一下,在法性光明中去休息,所以要经常好好观想一下无常,因为无常的缘故所以才要成佛……

雪域希茜 发表于 2009-3-28 19:53:09

自性的面目

{:s_616:}

智慧金刚 发表于 2009-3-30 20:54:06

自性的面目

{:s_616:}{:s_616:}{:s_616:}

修心1 发表于 2013-8-29 15:23:2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性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