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0-22 16:51:17

22.释共中士道之希求解脱-六

摘自《日常法师益西彭措堪布智敏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汇编》
  这些都是修苦之后,自然的心理反应。对于其中的道理,以下再分别从正反二面推证。
  如果不先为所化众生宣说苦谛,他就无法知道自己目前正身处苦海当中;不知自己身陷苦海,便不会有离苦的动机;若无离苦的动机,就不会主动探究苦因;若不探究苦因,就不可能在自心上了知集谛的内涵。因此,知苦之后,才会有离苦的动机;有了离苦的动机,才会主动寻找苦因——集谛;有了对集谛的探寻愿望,这时再为他宣说集谛,便能相应。苦谛之后再说集谛的道理,就在于此。
  进一步则须观察能否断集。首先观察痛苦的源头,这样了知集谛之后,再观察能否断除。
论云: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日常法师广论浅释
  进一步了解,原来生死当中一切的苦都是从有漏业而来,这个业又是由于烦恼推使,而烦恼的根本是我执;认识这一点,对于这整个集谛的内涵就能够把握得住。那这个我执能不能把它净除呢?看见轮回这么苦,如果能的话,当然我们愿意拿掉它。譬如我们会希望到某个地方去,是因为看见它对我们有好处,同样地,净除了这个我执,能止息生死转之苦,这是我们真正希望要的,所以就在了解集谛之后再宣说灭谛。
日常法师广论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
  其次则应知道,生死当中的苦苦、坏苦、行苦等果的痛苦,都是由因的有漏业所产生,有漏业又是由烦恼所发起,而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这样由果寻因,便能了知集谛。
  《入中论》中也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还有《释量论》中说:「有我则知他,我他分执嗔,由此等相系,起一切过失。」
  认定生死的根源是我执之后,如果继续观察到我执有止灭的可能,便能发起证灭的誓愿。
  如果见到只是众生颠倒妄执五蕴为我,真实中并没有人我,确信以谛观无我必定能止灭我执,这时就会发起大誓愿:一定要现证灭苦的灭谛。也就是见到苦因决定能灭之后,便会发起求灭的猛利誓愿,所以在集谛之后宣说了灭谛。
  以下是出疑破惑。
论云: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答云无过,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日常法师广论浅释
  这样说起来,苦谛宣说后,岂不是应该要说灭谛,为什么佛不先讲灭谛呢?因为要先确定苦因一定能够遮止,才会对断除苦因、证得灭谛起欲得心,所以讲了苦谛以后是讲集谛,集谛之后再讲灭谛。当我们真正如理的了解要止息的苦因在集谛,为了要证得灭谛,就会去寻找趣向解脱之道。
  就像生了病第一个要晓得自己有病,要断除病苦一定要先找到病的因,断除了病因就可以得到安乐,要断病因就需要医药,这是一定的次第。最后一句话中,应知的是苦谛,应该断的是苦因集谛;然后苦因断除了就证得灭谛,为证得灭谛所以要去修道谛,这句话把四谛所以这样安立的理由说得很清楚。
日常法师广论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
  有人提问:倘若如此,则为众生开示苦谛之后,他便能对解脱产生希求之心,所以应于苦谛之后宣说灭谛才是。
  回答:在苦谛与灭谛之间,宣说集谛没有过失。
  因为仅仅知道苦谛还不足够,只有在了知集谛之后,才能真正引发证灭的誓愿。
  因为知道苦谛后,虽然已有想解脱的心,渴求获得寂灭众苦的灭,但此时还不知苦因的来源,也不知道苦因肯定能被遮止,所以对解脱还不能决定执为应证,也不能发誓定要证得寂灭。
  换句话说,寻求解脱的人,若未观见苦因的集谛,就没有把握现证灭谛。比如:虽然渴望解脱病苦,但这只是期望而已,心中并没有把握一定能够解脱。但若能诊断出病因,且确信可以治愈,这时才能很自信地生起解脱病苦的誓愿。
  当修行人认识到一定要证得灭谛,并肯定可以解脱之时,便会思索:什么是趣向解脱的路径?这样自然就会令心趣向道谛,所以道谛应当最后宣说。
  佛教中所说的次第,有讲说的次第、趣入的次第、完成事业的次第、相续中生起的次第、现观生起的次第、略和广的次第、粗和细的次第、殊胜和下劣的次第。此处所说,是现观生起次第 。
  这也如《宝性论》所说:譬如,应知病苦,应断病因,应得乐住,应依良药。同样,应知痛苦,应断苦因,应证苦灭,应修其道。
  以下,从五方面具体分析上述比喻以及相应的喻义。
  一、人:比喻,希求远离病苦、获得痊愈安乐的智者;喻义,希求远离取蕴苦,获得寂灭解脱的智者。
  二、应知:比喻,应当知道疾病的自性;喻义,应当知道取蕴苦性的过患。
  三、应断:比喻,应当断除病因、禁忌的食品等;喻义,应当断除业和烦恼所摄的一切集因。
  四、应证:比喻,应当获得无病的安乐;喻义,应当现量证得寂灭众苦之灭。
  五、应修:比喻,应当善巧依靠治病方便的药物;喻义,应当依次依止趣向解脱的五道。
论云: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日常法师广论浅释
  这个四谛的内涵,不管大乘、小乘当中都是不断地宣说,因为四谛就是世尊告诉我们整个法界真正的行相。我们由于无明不了解,在生死当中流转,了解了就是还灭,佛法真正重要的基本概念,都在这四谛当中,所以对于修解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授,也是修行者最重要的纲要!所以上师要以这样的次第来引导弟子。以上是说明四谛照着这个次第安立的理由。下面有一个重要的结论,也是大师对我们的教诫。
日常法师广论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
  苦集灭道四谛在所有大小乘教典中都曾经多次宣说,它是善逝总摄生死流转与生死还灭的各种扼要之处,所以对于修习解脱而言,四谛极其重要,它同时也是修行的总纲,因此必须以这样的次第如法引导学者。
  换言之,世尊将生死流转的扼要归摄为「苦」与「集」,将生死还灭的扼要归摄为「灭」与「道」,如此辨别世间与出世间的染净两重因果,其作用就是能真正了知取舍——厌舍苦集、取证灭道。所以,对于修习解脱而言,四谛极为切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2.释共中士道之希求解脱-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