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25册No.1509大智度论-二
摘自《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阎浮提人不供养般若波罗蜜,不恭敬、不尊重、不赞叹,为不知供养多所利益耶?”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于汝意云何?阎浮提中几所人信佛不坏?信法、信僧不坏?几所人于佛无疑?于法、于僧无疑?几所人于佛决了?于法、于僧决了?”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阎浮提人于佛、法、僧不坏信少,于佛、法、僧无疑、决了亦少。”
“憍尸迦!于汝意云何?阎浮提几所人得三十七品、三解脱门、八解脱、九次第定、四无碍智、六神通?阎浮提几所人断三结故,得须陀洹道?几所人断三结,亦淫瞋痴薄故,得斯陀含道?几所人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道?几所人断五上分结,得阿罗汉?阎浮提几所人求辟支佛?几所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阎浮提中少所人得三十七品,乃至少所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少所人信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少所人于佛无疑,于法无疑,于僧无疑;少所人于佛决了,于法决了,于僧决了。憍尸迦!亦少所人得三十七品、三解脱门、八解脱、九次第定、四无碍智、六神通。憍尸迦!亦少所人断三结得须陀洹,断三结亦淫瞋痴薄得斯陀含,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断五上分结得阿罗汉,少所人求辟支佛。于是中亦少所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发心中亦少所人行菩萨道。
“何以故?是众生前世不见佛,不闻法,不供养比丘僧;不布施,不持戒,不忍辱,不精进,不禅定,无智慧;不闻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亦不闻、不修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闻、不修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亦不闻、不修一切智、一切种智。
“憍尸迦!以是因缘故,当知少所众生信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乃至少所众生求辟支佛道,于是中少所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发心中少所众生行菩萨道,于是中亦少所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憍尸迦!我以佛眼见东方无量阿僧祇众生发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道;是众生远离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故,若一、若二住阿鞞跋致地,多堕声闻、辟支佛地。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
“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闻般若波罗蜜,应受持、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受持、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已,应书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香华、璎珞乃至伎乐。
“诸余善法,入般若波罗蜜中者,亦应闻、受持乃至正忆念。何等是诸余善法?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如是等无量诸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是亦应闻、受持乃至正忆念。
“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当如是念:‘佛本为菩萨时,如是行,如是学,所谓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如是等无量佛法,我等亦应随学。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是我等所尊;禅波罗蜜乃至无量诸余善法,亦是我等所尊。此是诸佛法印,诸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法印。诸佛学是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得度彼岸。诸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亦学是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智,得度彼岸。’
“以是故,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般涅槃后,应依止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亦应依止。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是诸声闻、辟支佛、菩萨摩诃萨、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可依止。”
【论】
问曰:
佛已种种赞般若功德,今释提桓因何故以舍利校般若功德多少?
答曰:
信根多者,喜供养舍利;慧根多者,好读诵经法。是故问:“有人书经供养,有人供养舍利,何所为多?”
“华香、璎珞”等义,如先说。
“于汝意云何”者,四事答中,此是反问答。是故佛即反问释提桓因;或有人供养舍利得福德多,或有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得福德亦多,随人心故,佛不得一定答,是故反问。
“从般若波罗蜜中生五波罗蜜”者,后品中佛自说:“无方便智慧布施回向,不名檀波罗蜜。”
十八空即是智慧,智慧因缘故,生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虽非尽是智慧,以性同故,以智慧为主,是故言“从般若生”。
行般若波罗蜜,得诸法实相,于布施、持戒等通达;若不得般若实相,不能通达布施、持戒。何以故?
若一切法空,则无罪无福,何用布施、持戒?若诸法实有相,不应从因缘生,先已有故。
若众生是常,则譬如虚空,亦无死者;若无常,神则随身灭,亦无后世罪福。若无众生,何有杀罪?如是亦无不杀生戒等。
若得是般若波罗蜜实相法,则不堕有无二边,用中道通达布施、持戒等;以此布施、持戒等果报故,有刹利大姓乃至诸佛。
问曰:
阎浮提人多贪利福德,何以不供养般若波罗蜜?
答曰:
智人少故,不知供养般若无咎;譬如金宝,盲者不识。
以阎浮提人,但信三尊者少,何况知而能行?
佛欲令释提桓因自说,故反问:“有几许人于三尊得不坏信”等。
问曰:
不坏信、无疑、决了,有何差别?
答曰:
有人言:无有差别;佛庄严种种说,开悟人心故。
有人言:于三宝中得不坏信;何以知之?以无疑故;何以知无疑?以决了故。
问曰:
无疑、决了有何异?
答曰:
初信三宝故是无疑,智慧究竟故是决了;譬如渡水,初入是无疑,出彼岸是决了。
三分圣戒力故信不坏,四分力故是无疑,正见分力故是决了。
复次,见谛道中是不坏信,思惟道中是无疑,无学道中是决了。
如是等种种分别。
是三事,得何果报?从三十七品至六神通,是有为果;三结尽乃至烦恼及习尽,是无为果——得如是等果报。
释提桓因有报生知他心,亦曾以天耳闻诸道差别,又以是大菩萨利根,入观众生心三昧故,得知诸道差别,是故答佛:深信者少。从须陀洹乃至初发心求佛道转少,转少故不知供养般若。何以故少?前世生死中,不闻三宝名,乃至不闻一切种智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