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1 19:08:17

卍续藏第61册No.1162净土资粮全集-三

摘自《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62 净土资粮全集》
  
  考证
  
  土分四种
  
  净土或问曰。先圣有云。唯此一心。具四种土。一曰。凡圣同居。二曰。方便有余。三曰。实报无障碍。四曰。常寂光也○一凡圣同居者。自分二类。初曰同居秽。次曰同居净。初同居秽者。娑婆之类是也。居其中者。有凡有圣。而凡圣各二。凡居二者。一恶众生。即四趣也。二善众生。即人天也。圣居二者。一实圣。即四果。辟支。通教。六地。则十住。圆。十信。后心。通惑虽尽。报身犹在。皆名实也。二权圣。谓方便实报寂光土中。法身菩萨。及妙觉佛。谓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是等与凡共住。故云凡圣同居。四趣共住。故云秽土也。次同居净。且如极乐国。虽果报殊胜。非余可比。然亦凡圣同居。何以故。虽无四趣。而有人天。以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如经云。犯重罪者。临终念佛往生。故知虽具惑染。亦得居也。圣居类前可知。但以无四恶趣。故名为净○二方便有余土者。二乘三种菩萨。证方便道者之所居也。何则。若修二观。断通惑。尽尘沙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变易。所居之土。名有余者。无明未断也。名方便者。方便行人之所居也。故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也○实报无障碍土者。无有二乘。纯诸法身菩萨所居。破无明。显法性。得真实果。而无明未尽。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亦名果报国。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是也。以观实相。法真无漏。所得果报。故名为实。修因无定。色心无碍。故名实报无障碍土。华严名因陀罗网世界。是也○四常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名其土者。一法二义。普贤现毗卢遮那住处。名常寂光○前二土是应。即应佛所居。第三亦应亦报。即报佛所居。第四但是真净非应。般若名秘密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由是观之。所谓微尘国土者。唯吾心中之土也。
  
  附因果篇(王龙舒云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故以此篇附之起信)
  
  总论因果
  
  大阿弥陀经曰。天地之间。五道昭明。业报相生转相承受。美恶惨毒。皆自当之。孰使如是。理之自然。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暗入暗。世人昧此。恶道不绝。尸转其中。世世累劫。无由出离。是为大患。痛不可言唯修净土。直得超去。
  
  宗镜录曰。起一念虑知之心。随善恶而行十道。一。火涂道。二。血涂道。三。刀涂道。四。阿修罗道。五。人道。六。天道。七。魔罗道。八。尼乾道。九。色无色道。十。二乘道。前九种心。是生死。如蚕自缚。后一种心。是涅槃。如獐独跳。虽得自脱。未具佛法。皆由妄心。迷此真境。
  
  考证
  
  五道
  
  六道中去阿修罗。即为五道○宗铙录曰。五道由心。心体常净。虽遍五道。不受彼色。则沦五趣而不坠矣。
  
  十道
  
  宗镜录曰。一者其心念念专贪嗔痴。摄之不还。拔之不出。日增月累。起上品十恶。如五扇提罗者。此发地狱之心。行火涂道。二。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属。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恶。如调达诱众者。此发畜生心。行血涂道。三。若其心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钦咏。内无实德。虚比圣贤。起下品十恶。如摩犍提者。此发鬼心。行刀涂道。四。若其心念念常欲胜彼。不耐下人。轻他珍己。如鸱高飞下视。而外扬仁义礼智信。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罗道。五。若其心念念欣世间乐。安其臭身。悦其痴心。此起中品善心。行于人道。六。若其心念念知三恶苦多。人间苦乐相间。天上纯乐。为天上乐。折伏粗心。此上品善心。行于天道。七。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势。身口意才有所作。一切弭从。此发欲界主心。行魔罗道。八。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辩聪。高才勇哲。鉴达六合。十方颙颙。此发智心。行尼乾道。九。若其心念念五尘六欲。外乐盖微。三禅之乐。犹如石泉。其乐内重。此发梵心。行色无色道。十。若其心念念知善恶轮环。凡夫耽湎。圣贤所呵。破恶犹净慧。净慧由净禅。净禅由净戒。尚此三法。如饥如渴。此发无漏心。行二乘道○五扇提罗。摩犍提。皆外道人也。魔罗道。尼乾道。皆外道名也。外道有九师。九十五种。此类是欤○调达。即诱阿阇世太子囚执父王。欲行篡逆者也。
  
  楞严经曰。造十习因。受六交报。十习因者。一者淫习。二者贪习。三者慢习。四者嗔习。五者诈习。六者诳习。七者怨习。八者见习。九者枉习。十者讼习。六交报者。一者见报。二者闻报。三者嗅报。四者味报。五者触报。六者思报。此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各各招引恶果。临终神识堕无间狱。见受明暗二苦相。闻受开闭二苦相。嗅受通塞二苦相。味受吸吐二苦相。触受合离二苦相。思受不觉觉知二苦相。一一受苦无量。
  
  宗镜录曰。十习因既作。六交报宁亡。皆是一念恶觉心。生颠倒想。起对境作因成之假随情运相续之心。不以智眼正观。遂陷凡夫业道。虽则一期狥意。罔思万劫沉身。
  
  考证
  
  十习
  
  楞严经云。十方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海。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虎。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避蛇虺。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酖酒。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入毒壑。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狂。如遭霹雳。讼习交諠。发于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万劫沉身
  
  发隐曰。佛过瓜田。顾阿难言。爪上之土。大地之土。孰为多少。阿难对言。爪土至微。大地无尽。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土。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又须达为佛营立精舍。蚁子在地。佛告须达。此蚁毗婆尸佛时。已在此地。今经七佛。恒受蚁身。尚未能脱。由此观之。人身难得如爪上土。宁不信然。所以者何。经云。五戒坚持。方得人身。五戒不持。人天路绝。持戒难。则人身不易明矣。况作十习因。又甚于五戒之不持。临终堕无间狱。受六交报。又不止于人身之难得而已。万劫沉身。不亦宜乎。
  
  (还)谨按十道所以广五道之未备。十习所以补十业之未周。是如因愈繁。则果愈密。业愈重。则报愈深。然则净业之士。勿以五道无依。十业无犯。而遽自足也哉。唯能观心实相。则万缘俱寂。万法俱忘。无道无业。何戒何犯。所谓不可思议之功德在是矣。惜乎凡夫贪着其事。此佛菩萨所以丁宁告戒也。噫。其可忽诸。
  
  龙舒净土文曰。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世所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无故而加于人乎。是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乐寿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粟而得黍者。惟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
  
  又曰。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而遂以因果为不足信。殆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何。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已熟也。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何。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子(名书)。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祻。黡子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及于难。止于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岂可以目前未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也。
  
  (还)谨按此文。前论因果之常。后论因果之变。今人于其常者。忽之而不信。于其变者。藉之以为口实焉。宜其恣行十恶而弗顾也。哀哉。
  
  考证
  
  一粒万颗
  
  藏经云。昔有恶生王游观林苑。见一金猫入西南地。遣人发掘。获一铜盆。盛金钱。渐至五里。皆是金钱。王见奇事。应当问佛。佛即答言。是王宿生福报。昔毗婆尸佛时。有一比丘。于大道衢安钵。而作是言。若复有人。能舍财宝入此钵中。当来大富。有一樵人得三文钱。闻此语已。生欢喜心。诚心发愿。舍入钵中。去舍五里。转加欢喜。时樵人。今王是也。缘施三钱。福报获五里金钱。又得国王位。受福无尽○宗镜录云。如阿那律。供辟支佛之一食。后盖空器而百味具足。获金人而用尽还生。又如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饭。后满阎浮提。于七日内。唯雨七宝。一切人民。贫穷永断。由此三事观之。余可类推矣。所谓种一粒。收万颗。斯言讵不信乎。
  
  晋栾氏
  
  左传。晋栾盈被愬出奔。过周。辞于行人曰。昔陪臣书。能输力于王室。王施惠焉。其子黡。不能保任其父之劳。大君若不弃书之力。亡臣犹有所逃。若弃书之力。思黡之罪。臣戮余矣。将归死于尉氏矣○盈奔齐。齐人纳诸曲沃。其令尹胥午。伏之而觞曲沃人。午言曰。今日得栾孺子何如。对曰。得之而为之死。犹不死也。皆叹有泣者○由是观之。则武子之德。与黡之恶。可概见矣。黡之汰侈嗜酒。又何足言哉。至于盈之善足以感人。其或泣或叹者。又可徴也。然则武子之德。足以庇黡。黡之恶。所以累盈。不从可知乎。
  
  小因果说曰。有修桥人。有毁桥人。此天堂地狱之小因也。有坐轿人。有荷轿人。此天堂地狱之小果也。触类长之。皆可见矣。常如是存心以修净土。上品上生。复何疑哉。
  
  宗镜录曰。玉食锦袍。鹑衣藜藿。席门金屋。千驷一瓢。皆因最初一念而造。心迹才现。果报难逃。以过去善恶为因。现今苦乐为果。丝毫匪滥。孰能免之。犹响之随声。影之随形。必然之理也。唯除悟道。定力所排。若处世幻之中。焉有能脱之者。经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则才命论云。贫者无立锥之地。刁彝则田逾千顷。饿者无担石之储。李衡则木号千奴。无礼必毙。跖何事而独寿。行善则吉。托何事而早终。
  
  考证
  
  才命论
  
  史记云。孙叔敖尽忠于国。及自没。其子无立锥之地○汉书云。刁彝官尚书郎。不修德行。有田万顷奴婢千人○魏志云。华歆效官清贫。家无担石之储○晋书云。李衡植橘千株。号为木奴千头○庄子云。盗跖从者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而享寿考○论语疏云。项托七岁为孔子师。而早夭焉。
  
  慈心功德录曰。佛言善恶报应有二种。一者果报。今生作善恶业。来世受苦乐报也。二者花报。今生作善恶业。今生即受苦乐报也。
  
  (还)谨按果报。人所难知者。故冥然罔觉。花报。人所目睹者。而亦悍然不顾焉。谓之何哉。噫。可悲也夫。
  
  论十业善报
  
  净名经曰。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僧肇曰。命不中夭。不杀报也。大富。不盗报也。梵行。不淫报也。所言诚谛。不妄语报也。常以软语。不恶口报也。眷属不离。善和诤讼。不两舌报也。言必饶益。不绮语报也。恚嫉邪见。心患之尤者。故别立三善。
  
  (还)谨按恚嫉邪见。失不贪欲。必阙文也。肇云别立三善。其义未详。或曰。三业不行。邪变三善。未知是否。
  
  论十业恶报
  
  楞严经曰。佛谓想爱女色。心结不离。故有淫欲。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绝。是等则以欲贪为本。食爱血味。心滋不止。故有食肉。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食余众生。亦复如是。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若此。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穷百千劫。常在缠缚。此杀盗淫三者为之根本。以是因缘。恶业果报。相续不已。
  
  华严经曰。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
  
  慈心功德录曰。因果录云。杀生有三种恶报。一者正报。受三涂身。二者余报。若生人中。多病横死。三者冤报。若所杀众生。在毒虫中。必遭其螫。在人中。必遭其杀。
  
  又曰。问。昔有众生常在刀山剑树之上。支节断坏痛毒辛酸。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宰杀为业。故获斯报。昔有众生。尝被牛头以铁叉。叉入镬中煮之令烂。还即吹活。而复煮之。何罪所致。佛言。前世屠杀众生。汤灌燖毛。故获斯报。
  
  龙舒居士净土文曰。唐张钟馗。杀鸡为业。忽见一人着绯。驱群鸡来啄目四畔。两目流血。受大痛苦。又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头。作人言云。汝杀我。善和大恐。告妻云。便入地狱也(虽有僧劝念阿弥陀佛。即便往生。此宿有善业所致。不可观为常法)水忏云。二戒偷。众生作贼。常在雪山。寒风所吹。皮肉剥裂。
  
  律仪要略云。经载一沙弥。盗常住果七枚。一沙弥。盗众生饼数番。一沙弥。盗众生。石蜜少许。俱堕地狱。故经云。宁就断手。不取非财。噫。可不戒欤。
  
  楞严载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自言淫欲非杀非偷。无有罪报。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狱。故经云。淫欲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噫。可不戒欤(上身三业恶报)。
  
  华严经曰。妄言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敝恶。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争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
  
  化书口业诗云。人生口业报非轻。莫把邪言作课程。妄言以虚为实事。绮辞增百作千名。血从砭石流无已。罪积阴司贯已盈。犁舌不须求地狱。眼前公案甚分明。
  
  考证 本传云。龟城之民。祝期生。有口才。人小有过恶。则既传扬之。又增饰之。以无为有。以一为十。以疑似为端的。以偶然为故犯。以不得已为优为。以错误为情实。至于面折之。众辱之。所习既久。不知其非。中年得舌黄之疾。使人砭刺出血。一岁之间。疾五七作。每作。出血一二升。率以为常。一日与其徒。语鬼神奠酹之事。皆诃骂之。忽自以手探舌出。以爪犁之。涎血淋漓。如屠猪狗。观者千百。乃自宣其过曰。人之口业不可作也。如此月余。舌枯。遂不能食而死。
  
  律仪要略曰。经载沙弥轻笑一老比丘。读经声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罗汉。因教沙弥急忏。仅免地狱。犹堕狗身。恶言一句。为害至此。故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噫。可不戒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卍续藏第61册No.1162净土资粮全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