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2 17:09:55

大正藏第47册No.1969A乐邦文类-一

摘自《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69A 乐邦文类》

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69A 乐邦文类


  No. 1969A

  乐邦文类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复于诸苦趣也。指乐邦令归依。列圣幽赞。宿耆受生者不一。载诸竺坟。灿如星陈。及后之宗焉者渐远。率以声色求。而不知求诸心。故大鉴示以惟心。俾知欲得净土。当净其心。是善逝说观佛。而示是心是佛之旨也。是具三心十心。而往生之方也。是法藏发胜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之因行也。及后之宗焉者渐远。率弟视九品。恬嬉具缚。夫恬嬉具缚。则诸佛不必出世而度生。而群生之流浪无已也。不求诸心。则愈求愈远。三圣之观。皆外逐于相也。圣人因病以致药。众生因药而滋疾。可不哀耶。是故称乐邦。所以使理即者。缘般若而修证。拯流浪于苦轮也。言唯心。所以使观行者。本法身而解脱。见三圣于真常也。善逝指人以宝藏。大鉴启之以元钥。大鉴示人以因华。善逝接人以果地也。披其华而遗其果。犹夫无华矣。有其藏而不能启。犹夫无藏矣。事乐邦者。能外夫唯心耶。古今吾心之古今也。延极三世而不可际也。刹界吾心之刹界也。广被无边而不可穷也。净而四圣。染而六凡。吾心之四圣六凡也。不曰唯心。将安所而求乐邦也。诚知。唯心必不能无事于乐邦也。蠢尔含生。远自无始。于无生而妄生。于无我而执我。三缚十使。习染久矣。非藉济愿船栖灵圣域。则菩萨尚迷于隔阴。声闻有昧于出胎。乃下焉者。而可自期不退哉。文殊七佛导师也。无生忍非不证也。而受记往生。善财一生圆旷劫之果者也。第一义非不闻也。而发愿导归。不事乐邦。将何修而尽惟心之妙也。吾心中之阿弥陀佛。于因地所庄严。吾心之胜土为乐邦。原我之初。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我则迷而流浪。为佛心中之众生。佛则觉而修证。为众生心中之佛耳。我心即佛心。我不可得而我也。佛心即我心。佛不可得而他也。不可得而他之佛。念念度生。无间于我。而众生执不可得而我之幻我。背觉合尘。役役而颠冥于三界。悲夫。故尽修乎乐邦者。所以尽修乎吾心也。尽修乎吾心。所以远离颠倒。而证我所同于阿弥陀佛者也。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本性耳。凡阿弥陀佛所具足。我亦具足。不离我心故。乐邦非相。即我心故。非空无相。即相非相故。即相非相。则依正皆真。生佛同体矣。依正皆真。生佛同体。则乐邦之过去尊音王如来。未尝入灭。未来功德山王如来。久已成佛。现在阿弥陀如来。在十万亿佛刹外。而靡所隔也。八万四千随形好。随念随见。我心非往。彼佛不来。如镜中灯。如水中月。镜非揽灯。灯自现镜。月非入水。水常含月。在在尔。法法尔。毫相常观而非观。宝台无生而往生。若然者。谓之惟心乎。谓之乐邦乎。吾不得而知也。鹿亭上人。梓宋晓师所集乐邦文类。乞予言辨其卷。遂为稽首佛祖。抒臆见而卑之。

  赐进士出身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海虞严讷撰

  乐邦文类序

  周道既往。百家各以其说争衡于世。久之浸息。独儒老释三之教。几于并行。大率皆主于劝善戒恶。其言不同。而其归则一。然释宗比道家为尤盛。余未尝读佛书。初无心佞佛。惟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戒。不敢须臾去心。佛之本意似不出此。世有习西方净土之教者。其说曰。凡夫生于五浊恶世。业网萦覆。生死不能出。苦海不能停。大雄氏不得已。而偏指一方。使人系心专注。果由是而之则达无方所矣。虽然不得其门而入。亦徒为耳。曾不知此法本乎一心一心所主必见于善故。佛指示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若因是而论。则弥陀果觉即我性是极乐遐方即我心。是一念到处应用无亏。亦何高下远近之有哉。比丘宗晓。留心教典。类成此书。其大藏经论。古今儒释所著。无非西方净土教门。或阐扬奥义。以警未达。或明示显应。以诱方来。至于长行短偈片言只字。无一不备。其善用身心可尚矣。一日持以示余。且有请曰。某留心于此有年。将以刊板化一为多广示学者。傥得一言冠其首。使人起信起修。则某克苦编镂不为枉矣。余取其书读之。诸家所示。颇有深趣。真可以发明往生大旨。启迪人之善心。徐复究其理。盖人固有之性。本自明白。无始迷妄不贪则吝。缘此病根是生众苦。若令离苦恼而获安隐。当以是而对治之。譬如神医用药。病根既去则本体如初。又如明镜受尘。揩摩有力。则本明如旧。夫如是则此书真复性还元之策。岂可寝之哉。呜呼道在迩不必求诸远。事在易不必求诸难。昔无著师。礼五台见文殊说偈有曰。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佛法无量斯言蔽诸佛土既以心为本。其务西归者。惟当善净其心而已矣。断无它术焉。

  庆元庚申中元日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汪大猷序

  乐邦文类卷第一(并序)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

  乾道中德寿宫亲洒宸毫。大书莲社二字。赐防御使浙西路总管张[揙-户+(今-一)]。龙骧凤翥八法俱全。真希世河洛之瑞也。窃惟高宗皇帝。以唐虞之化甄陶天下。功成不居。脱屣万乘。退藏之暇。游心内典。且欲追还庐阜念佛之风。故有斯举焉。历考自古帝王兴隆释教。或建立塔庙者有之。或翻译经论者有之。或广度僧尼者有之。而未尝闻操觚染翰发挥净邦。俾一切人升出五浊。如吾圣君者。至今薄海内外宗古立社。念佛之声洋洋乎盈耳。乃知至德如风。民应如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请试论之。

  我佛能仁诞生迦维。不恋金轮宝位。直向雪山宴坐。既成道已。随机阐化故。使大小偏圆教法有殊。最后法华高会一道无偏。开彼权乘悉归真实。故出世本怀。至是始畅矣。又念将来之世人。根暗钝不能自求出离。唯弥陀本愿。取土极乐。可以横截爱河径超佛地故。于诸大乘经。殷勤劝往者不一。斯盖如来异妙方便。诊?沉沦。父去留药之谓耳。然大教东流人或未知。而东晋远公法师。神机秀发。肇开化源。引水栽莲。缔结净社。尔时预者一百二十有三人。刘遗民等十八大贤而为上首。自是念佛三昧之道行焉。迨今八百余载。遗风遗烈。凛然尚在。故得张[揙-户+(今-一)]所修。远踵其事矣。然则务学必求师。进业必托法。故兹社之兴。专以弥陀为宗主。诸经为司南。自晋唐以来。高僧巨儒。咸有著述赞美斯事。虽其间说义有浅深属辞有工拙。譬如万派东流同归沧海。使夫饮用者咸沾一味焉。(宗晓)侵寻晚景。悟世非坚深。仰高宗皇帝。道参天地。德迈羲轩。犹乃宣扬至教。启迪群蒙。况愚忝簉僧伦。敢怠思修之路乎。由是囊括诸经。网罗众制。伏而读之。意图良导。虽微辞奥旨未易窥测。然研味有年。粗亦识其梗概。重念。隋珠和璧为天下之至宝。苟韫椟而藏诸。则人孰得而共之。遂于假日。即其所得次而编之。始于经咒终乎诗词。凡十有四门。总二百二十余首。析为五卷。目曰乐邦文类。盖仿儒家柳宗直西汉文类之作也。其有集之不尽。当有与吾同志者续焉时。

  经(凡四十六处)

  大藏专谈净土经论目录

  法华经 弥陀迹中化缘之始

  悲华经 三圣因愿授记名号

  出生菩萨经 弥陀因行成就众生

  无量寿经 法藏发愿庄严妙土

  弥陀偈经 弥陀本愿取土之相

  首楞严经 大势至获念佛圆通

  鼓音王经 弥陀国城父母亲属

  阿弥陀经 极乐过十万亿佛土

  阿弥陀经 七日不乱感佛往生

  观无量寿经 行三种业得生西方

  观无量寿经 初修日观送想西方

  观无量寿经 第八像观约心观佛

  观无量寿经 具三种心即得往生

  观无量寿经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观无量寿经 韦提侍女皆得往生

  阿弥陀经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边

  无量寿经 不了佛智胎宫受生

  菩萨处胎经 生染着心堕懈慢国

  平等觉经 净土声闻修行证果

  无量寿经 拣五逆谤法不得往生

  无量寿经 三辈修因往生之相

  无量寿经 较量二土修善不同

  无量寿经 往生净土菩萨众多

  无量寿经 法灭留经百岁度人

  无量寿经 劝各精进努力求之

  无量寿经 无量寿佛光明普照

  无量寿经 宝钵饮食自然盈满

  华严经 较量二土昼夜长短

  文殊说般若经 修一行三昧专称佛名

  般舟经 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

  方等大集经 修佛立三昧中道观法

  华严经 解脱长者得唯心念佛门

  华严经 依普贤愿得生极乐

  法华经 闻经修行即得往生

  大宝积经 发十种心得生极乐

  随愿往生经 娑婆浊恶偏赞西方

  大集日藏经 念佛随心见大见小

  目连所问经 无量寿国易往易取

  十往生经 念佛之人菩萨守护

  观佛三昧经 佛记文殊当生极乐

  文殊发愿经 文殊发愿求生极乐

  入楞伽经 佛记龙树往生乐国

  善信摩亲经 善信厌女求生西方

  首楞严经 约情想多少论报高下

  守护国界主经 命终善恶感报优劣

  咒(凡一十道)

  无量寿修观行供养仪轨(此仪轨中录出三咒如下)

  无量寿如来拳印真言

  无量寿如来根本印真言

  无量寿如来心真言

  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此经中录出一咒如下)

  无量寿如来总持法门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此经中录出三咒如下)

  一字真言 溥遍解脱心真言 不空大灌顶光真言

  弥陀不思议神力传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

  论(凡六处)

  无量寿论 往生偈及五门修法

  毗婆沙论 念佛为易行道

  大智度论 乐多集功德者求生净国

  大智度论 释迦弥陀各有净秽国土

  大乘起信论 娑婆不值佛专劝念

  思惟要略法 利钝二根观佛相好

  阿弥陀佛尊号

  大藏专谈净土经论目录

  余编类斯文。所以先示经论者。欲修净业人务本故也。其诸经论皆散在大藏。今载经题函号。以助捡阅之易耳。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一部二卷 乃字函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即无量寿佛异号也。清净平等四字寿字意也。觉即佛之华言。

  佛说阿弥陀经一部二卷 乃字函

  吴月支三藏支谦译

  此经亦名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无量寿经一部二卷 乃字函

  曹魏三藏康僧铠译

  此经更有晋永嘉年中竺法护所译之本。藏中今缺。天台观经疏所指大本。即法护所译也。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卷第十七十八 师字函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译

  宝积总方等诸大乘经四十九会。第七即无量寿会也。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一部三卷 兵字函

  大宋大宗朝西天三藏法贤奉诏译

  以上五经。其平等觉与阿弥陀。并译出法藏比丘二十四愿。无量寿与大宝积会。则译出四十八愿。世有单本。四十八愿经一卷。此乃于无量寿经录出。非别有本也。又无量寿庄严经。译出三十一愿。辅行曰。愿数不同部异见别不须和会。然细读五经。大概起尽皆同。似同梵本。但译师之异。广略随宜耳。而荆溪谓。部异见别者。则显佛说。是同随机不等。至于结集翻译皆不同也。然则同异之说。未敢定判览者详之。五译之中。文相颇明。取曹魏本以故。祖师诸文多引用之。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养字函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天台观经疏。指此经为小本。前无量寿经为大本。观无量寿佛经。处两经之间。义当中本。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养字函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以上二经同本异译。秦本列六方诸佛称赞。唐译具有十方诸佛称赞。此亦译师。适时广略不同。龙舒净土文谓。秦本脱去四方者不晓。翻译部别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养字函

  宋元嘉中疆良耶舍译

  此经单本藏中无重译之文。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经。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一卷 养字函

  后汉失译

  此经唯五十六句偈颂。说法文体简古。古今不得而评。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一卷 羔字函

  失译

  以上二经谓之失译者。失去译师名也。有不晓者。谓不译名失译。不译则梵书矣。

  般舟三昧经一部三卷 罪字函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跋陂经。并与般舟同本异译。专说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九十日中观想称诵弥陀。摩诃止观常行三昧所准之经也。

  佛说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一卷 高字函

  大宋太宗朝西天三藏法天奉诏译

  此经无量寿佛。说神咒为众生延寿。命终即得往生极乐。

  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一卷 衡字函

  大兴善寺三藏不空奉诏译

  此仪轨。结坛诵咒。专期往生。

  无量寿优波提舍论一卷 堂字函

  婆薮娄豆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婆薮娄豆。此翻天亲。天台十疑论所指往生论即此也。此论通伸净土诸经。或能观之甚资净行。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 养字函

  此传失载造传人名。与小本弥陀经同卷。往生神咒在内。

  集诸经礼忏仪二卷 群字函

  上卷唐沙门智升集。上半卷通礼诸佛。下半卷别以偈颂礼赞西方。及忏悔发愿等文。下卷比丘善导拣示专修西方要义。及集记诸祖六时礼赞净土偈颂等。

  以上经论传集一十六种。并专谈净土。故十疑论云。藏中有数十余部经论。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是也。先贤谓净土但有七经者。其不审乎。

  法华经 弥陀迹中化缘之始

  化城喻品曰。过去有佛。名大通智胜。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尔时彼佛。说是经已。即入静室八万四千劫。是时十六菩萨。知佛入室。各升法座。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是十六菩萨所化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十六沙弥。今于十方现在说法。乃至云。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第十六我释迦牟尼。尔时所化众生。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

  台宗明法华本迹。迹中以大通为首。此文乃有三意。一昔日共结缘(从是时十六菩萨下)二中间相逢值(从是十六菩萨下)三今日还说法华(从若如来下)此三总括迹中一期他化尽矣。释迦既尔。弥陀亦然。良以十六王子。于大通时覆讲。为物结缘。其诸王子。各得成佛。西方号阿弥陀。以果验因。弥陀尔时乃为第九王子。为众讲说。是知。弥陀为物结缘明矣。故妙玄六云。大通为结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说经。十六王子八万四千劫覆讲。于时听众。或当座已悟。或中间得入。或近化始得即斯意也。如是铨量非唯显。佛佛施化道同。抑亦知。古往今来生净土者。并第九王子当时结缘之众矣。

  悲华经 三圣因愿授记名号

  往昔过恒河沙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王。名无诤念。主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时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光一寻生时。有百千诸天。来共供养。因为作字。号曰宝藏。其后出家。剃除须发。成菩提道。还号宝藏。如来广为圣王说于正法。王请如来及诸圣众。三月供养。王有千子。王及千子。如是供养。满二百五十岁。各各向佛及比丘僧。悔诸不及。尔时如来。即入三昧放大光明。现十方世界。或有世界五浊弊恶。或有世界清净微妙等。王白佛言。诸菩萨等。以何业故取净世界。以何业故取不净世界。佛言。菩萨以愿力故。取清净土。离五浊恶。复有菩萨。以愿力故。求五浊恶。王言。我今真实欲得菩提。不愿取不净佛土。我已先于十岁之中。端坐思惟。庄严清净佛土。我今发愿。愿成道时。世界之中。无有地狱畜生饿鬼。众生皆作金色。人天无别。无有女人等。一化生寿命无量。世界清净无有臭秽。所有宫殿。种种庄严。如第六天。余佛世界。若有众生。闻我名者。修诸善本。欲生我界。愿其命终。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诽谤圣人破坏正法等(安养记云。悲华经备有二十四愿。但文略耳)轮王发深愿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尊音王如来世界。清净庄严。悉如大王所愿。如是四佛出现。入灭过一恒河沙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如来等。尔时宝藏如来。寻为第一不眴太子授记曰。汝观天人三恶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已。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种种庄严。安乐世界所不及也。汝成菩提道。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汝今所愿。取大世界。如汝所愿。汝当成菩提道。号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汝取大世界故。因是字汝为得大势至(三圣因愿授记劫国名号经。涉第二第三以上。但略录耳)。

  一向出生菩萨经 弥陀因行成就众生

  佛言。我念过去广大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佛号宝功德威宿劫王。彼佛将入涅槃。为众广说法本陀罗尼。时有轮王。名曰持火。王有太子。名曰不思议胜功德。生年十六。从彼如来。闻是法本。即于七万岁中。精勤修习。未曾睡眠。亦不偃侧。端坐一处。不贪财宝及以王位。不乐自身。得值九十亿百千那由他佛。诸佛脱法。尽能闻持修习。厌家剃发而作沙门。作已复于九万岁中。修习此陀罗尼。复为众生。分别显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亿百千那由他众生得发道心。积功累德。住不退地。尔时不思议胜功德比丘。岂异人乎。即阿弥陀如来是也(经在大藏知字函)。

  无量寿经 法藏比丘发愿庄严妙土

  过去久远锭光佛出世。如是次第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彼佛世中。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弃国弃王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佛说法言。譬如大海。人以升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有人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何愿不得。佛因广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法藏闻说。皆悉睹见。发起胜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重白佛言。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云云)法藏说四十八愿已。大地震动。天雨妙华。法藏诚谛不虚。超出世间。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安乐世界。其国七宝奇丽。超十方界。无有须弥日月大海溪渠井谷等。亦无四恶趣。亦无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其诸众生功德善力行业之地。故能尔耳。

  弥陀偈经 弥陀本愿取土之相

 惟念法比丘  乃从世饶王
 发愿喻诸佛  誓二十四章
 世世见诸佛  垓数无有量
 不废宿命行  功德遂具成
 世界名清净  得佛号无量
 国界平夷易  丰乐多上人
 佛寿十方沙  光明普无边
 菩萨及弟子  不可算称量
 若欲见彼佛  莫疑亦莫虑
 有疑在胎中  不合五百年
 不疑生基坐  叉手无量前
 愿欲遍十方  须叟则旋还

  首楞严经 势至获念佛圆通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提。斯为第一。

  长水疏曰。无量寿亦名无量光。一专为忆如佛。一人专忘。谓不念者。如是众生见佛不定。故云若逢不逢等。佛与众生忆念相应。故如形影。念佛心者。初即以生灭心缘佛相好。专注一境心无间。然见佛相好。如镜现像。复观所念之佛。俱为虚妄。本无自性。从念想现。故能念之心已起。未起自何而有。不见一法毕竟空寂。本来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曰入无生忍。我既得度。众生与我无异。无异之性互相关涉。故念佛者。我皆摄之。念属意根。意即诸根所依。故云都摄。念即无念。故云净念。不以念间故云相继。集解曰。以证验修。念佛之心。不可单约事解。念存三观。佛具三身。心破三惑。无生忍位。方可得入。

  鼓音王经 弥陀国城父母亲属

  佛在瞻波大城。法会说西方安乐世界阿弥陀佛。若人能持名号。临欲终时。彼佛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欢悦。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其国号清泰圣王。其城纵广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刹利之种。阿弥陀佛父。名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曰揽光。神足精进。名曰大化。魔主名曰无胜。有提婆达多。名曰寂静。若人诵此鼓音声王大陀罗尼。十日十夜。六时专念敬礼彼佛。坚固正念。悉除散乱。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见彼佛。并见十方如来及所住处。唯除重障钝根之人。所不能睹(咒广不录)。

  孤山弥陀疏曰。鼓音王经。既有女人及恶逆者。岂非弥陀现秽土耶。天竺决疑曰。天亲论女人根缺不生。鼓音王佛母。且指初降生时。成正觉已。国土随净。必无女人。其母或转成男子。如此方龙女。或复命终。如悉达母。二家所说。天竺为正。以经所说远离胞胎秽欲。佛劝人往生故。但对机不等。与诸经少差降耳。

  阿弥陀经 极乐过十万亿佛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霅川新疏曰。极乐之土有四不同。所谓同居方便实报寂光。前三传传而论。有苦有乐。唯寂光乃至极之乐耳。同居中有二。谓同居秽同居净。今经所明。是同居净。佛意意令行人至寂光之乐。而彼未宜。且令取于同居之净。既至彼净。则究竟寂光之乐可期矣。大哉圣人善权。其若是乎。

  十疑论问曰。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答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刹。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生。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生净土亦尔。不须疑也。

  自信录曰。极乐去十万亿刹。凡夫命终顷刻至者。自心本妙耳。如楞严曰。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以此推之。当命终时。染浊缘离。故娑婆当处幻灭。清净缘合。故极乐当处幻生。此灭彼生。间不容发。亦何顷刻之可论乎。抑见终日取舍。而未尝取舍者矣。

  阿弥陀经 七日不乱感佛往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正藏第47册No.1969A乐邦文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