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六十一集)-一
摘自《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十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61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四面最后一行,最后的两个字开始:
【二以二圣法门互相融者。】
这是介绍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相融显圆。文裡面分两段,前面一段是说各自圆融,今天这是第二段,是『互相融者』。我们看这段:
【谓要因于信。方知法界性。若不信法界。信则为邪故。】
这个意思有相当的深度。实在讲,如果不能够彻底了解虚空法界,就没有办法认识我们现前的法界。因为现前的法界是从虚空法界裡面变现出来的。这就是说明,佛法是要我们真正的了知宇宙人生,不但知道这一生,要知道生生世世,这一生才能够明瞭,所谓是牵一髮而动全身。为什麽会有这个现象?正因为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所变的。除了自性之外,没有法界。所以大经上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晓得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修学的重点在什麽地方。重点是修心,修法是心法。修学从哪裡下手?从信下手。信什麽?要信法界,要信心性,要信自己本来成佛。说法界、说心性、说本来成佛,都是一桩事情,只是在言语、名相上不相同,事实是一个。所以一定要相信法界。如果『不信法界』,可以说,所有这个信都不是真实的。为什麽?唯独法界真实,就是心性真实。信心性是能变,也是所变,这个信是正信,决定没有错误。因为它是实在的理,也是实在的事,理事都真实。如果不相信心性,那一切的信心都不是真实的。就是讲信佛,信得很虔诚也没有用处,佛也不能保佑你。为什麽?因为你那个信不真实。我们把这个话,再归纳起来讲,使诸位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明瞭。就是要相信自己本来成佛,相信虚空法界是自性所现的,自识所变的。所以唯识所变,这个识是自己的识,自己的性,心性。除了这个之外,确实没有一法可得。
现代有不少的科学家、哲学家相当聪明,他们居然发现了这个世间没有物质的存在,这是很了不起的发现。知道物质的真相,最进步的科学证明,物质只是一种波动而已,像光波一样,波动的现象,刹那生灭,跟佛法讲的完全一样。这部分的事实真相他搞清楚了,遗憾的,他还没有能找到本体。所以现象是一回什麽事情知道了。本体是什麽,还没有搞清楚。佛给我们讲,本体就是我们的自性,真如本性,我们信心要从这个地方建立。能所不二,能变所变唯是一心。如果我们用唯识经论裡面来说,能变的是见分,所变的是相分,见相都离不开自证分,自证分是本体,这是唯识经论上所说的,确实是不二。
为什麽佛法一定要把信心建立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诸位要知道,信心真的建立在此地,这是真信,许多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如果不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像现代的科学家,虽然能够发现物质只是波动而已,这个事情他们相信了。他是不是我们佛法讲的性?不是的。为什麽?事实的真相他只看到一面,另外一面他没有看到,他还在疑惑,还找不到答桉。那个信心就不是真信,他的妄想、他的执着没有办法断掉。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凡夫与佛不一样的地方在什麽?凡夫有执着,佛没有执着。执着都尽了,那就叫成佛。成了佛,那个法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无碍法界,没有障碍,自在无碍,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没有见性,那就是处处都有障碍。这就晓得信心,为什麽要把这个标准拉得这麽高?道理就在此地,能所不二。
【不信自心有如来藏。非菩萨故。】
《金刚经》上给我们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也不是菩萨。这个地方说『不信自心有如来藏』,这就不是菩萨,说法不一样,意思还是相同。诸位想想,若有四相,那就有能、有所,哪裡能说能所不二。能所不二,四相就没有了。四相没有了,那当然是菩萨,有四相就不是菩萨。换句话说,有能所就不是菩萨。有二心,有二念,有二种想法、二种见解,这都不是菩萨。菩萨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什麽样子?我们在淨宗经论上常讲的,清淨心、平等心。心清淨就不二,平等就不二,有二就不清淨、就不平等。这句话要简单的解释一下。前面这裡讲的自心,就是我们现在的妄心。妄心裡面有真心,如来藏是真心。如来就藏在这裡面,藏在哪裡?藏在妄心裡面。妄心裡面有真心,真妄不二。佛与我们实在讲,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佛用真心,我们是用妄心,就这一点不一样。真心只有自受用,不能给他受用。诸位想想,我们自己的清淨平等,能不能给别人?这没有法子,这是各人修得的。所以佛要帮助别人,一定要从清淨平等心裡面变一变,变什麽?变个不平等、不清淨,为他受用,这才能跟他打成一片,才能帮助别人!如果佛是清淨平等,我们是不清淨、不平等,这当中就有界限,永远也合不起来,所以这叫大慈大悲。佛度众生,要现众生同样的身、同样的境界,与我们大家一起和光同尘,这才能度化众生。虽然教化众生,示现这个现相,佛的心还是清淨的。他的自受用从来没有改变,绝不因教化众生,他的心真不清淨,不是的。他是变现那个样子,像唱戏一样,扮演一个角色,他的内心还是清淨平等的,这就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外面是不清淨、不平等,裡面也不清淨、也不平等,这叫凡夫。
【次要籍于解。方能起行。】
这个『籍』就是假借的意思,必须要借重解,理解,然后才能起行,才能修行。所以修行,说实在的话,理论要没搞清楚,这归纳起来是三桩事情,道理、方法、境界;这三桩事情要搞清楚了,那个修行就得力。这三桩事情没搞清楚,是盲修瞎练。实在讲,这三桩事情要搞清楚不容易。为什麽?理太深,甚深之理,讲尚且都很难讲得清楚,他怎麽会听明白?说真的话,就根本都讲不清楚,听的人会听明白,那奇怪。正因为事实如此,所以才强调信心的重要。理没清楚,没清楚,我信,这就行了,这就可以了。把这个道理千说万说,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就是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建立我们的信心。理是建立信心的,方法是帮助修行的,境界是理解的。
如果我们拿淨土宗来讲,就是信愿行。理是建立信,方法是建立行,境界是建立愿。我们今天虽然修淨土,信也不真,愿也不切,行,断断续续,还得夹杂,你找它的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这个理论没搞清楚,理论境界没搞清楚。真正搞清楚了,决定不会有这种现象的。古今不同,古时候因为有良好的教育,所以人心地淳厚,能够孝亲尊师。理虽然没清楚,他从小受过这样的教育,对于父母的话,对于老师的话,他能够信顺,这是福。现在很多儿女不听父母的,学生不听老师的,那这个信心怎麽样建立?唯有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这个道理讲个三十年、五十年,都没能讲得清楚。所以要叫他建立信心太难了。
这个信,如果拿道家的话来说,老子所讲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就是我们佛法讲的信法界、信自性,这是入了不二法门。所以今天讲信,难。遇到佛法,还能够相信,这实在讲是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真正信心生起来了,实在讲,是省了很多的麻烦,得莫大的方便。老师一生修学的经验,我们只要相信,他教给我们走的这个路,我们就省了几十年的功夫,这叫做师道。好像赛跑一样,我们要接力赛跑,接着他,不能再从头跑起,那太苦了。但是不能相信老师的话,那就得从头跑起。肯相信老师的话,接着老师这个地方开始跑,你说他省多少力气,省多少功夫。此地是从理上来讲的。
所以修行,诸位总要明瞭,修什麽?我们学佛认真要问一问,我们学佛是学什麽?求什麽?修什麽?这三个问题总要搞清楚。佛不在外面,佛在自己心中。学佛就是要学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模一样,要学到他那个样子。他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现代的术语,就是他是我们的样板,是我们的样子,我们照这个样子来修学。佛是什麽样存心,我们心跟他一样;佛是怎麽样生活,我们也学着跟他一样;佛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也学他,跟他一样,那就成了佛。那我们要问,佛的心是怎样的?佛的行为是怎样的?那就是大小乘经上都有记载。我们一看经典太多了,这麽多的经典,这从哪裡学起?这一生都学不了。经典虽然多,它有纲领,抓住纲领就容易了。一切经的纲领,就是《华严经》。《华严》称为根本**,是佛法的总纲。一切经、一切法门是《华严》的细目,抓到纲领,这容易多了。如果再嫌《华严》还多,那《无量寿经》分量就少了,只有一卷,《华严经》有八十卷,《无量寿经》只有一卷。《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纲领。
在现代这个社会,大家工作都繁忙,生活情绪都紧张,他没有长时间来修学,所以今天以《华严》修学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很少看到了。最契机,无过于《无量寿经》。古人称它作中本《华严》,称《阿弥陀经》为小本《华严》。我们今天能够依中本、小本,就把整个佛法的纲领都抓住了。《无量寿经》没有问题,说得相当详细。《弥陀经》太简略了,初学的人很难理解,它裡面意思,每一个字、每一句的意思都是无有穷尽的,必须依靠注解。在古注当中,以蕅益大师的《要解》、莲池大师的《疏钞》最为圆满,所以我们能够从这两种注解下手去研究《阿弥陀经》,也是一个好方法。这是帮助我们建立信愿行,所以『方能起行』。
【称解起行。行不异解。则解行不二。】
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看到许多学佛的同修,修学的时间很久,得不到效果。也就是说,佛法真正的好处没有得到。那个原因在哪裡?解行是两桩事情。解,简单说,就是他的思想、他的见解跟他所修的行不一致。譬如最近这两年来,这二、三年,有不少同修读《无量寿经》,一天念多少遍,读经、念佛,他的妄想还是那麽多,执着烦恼还是重重,这就是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果真正得到佛法的好处,这个现象一定是烦恼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心地逐渐清淨,智慧增长,这就是得到好处、得到受用。不仅仅是如此,生活更丰富,精神更饱满,体力更充沛,身体更健康,相貌更好了,这是真正的利益。这些利益都没有得到,这佛跟经,说老实话叫白念了。当然念总比不念好,这是一定道理,念总比不念好,可是念到没有受用。那要怎样念才有受用?要把经裡面那些教训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就叫『解行不二』。
我们平常念这句阿弥陀佛,或者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要晓得这一声佛号裡面,就是一部圆满的《无量寿经》,它是经题。念这个经题,整部经裡面的内容、义理都蕴藏在心中,都能叫自己这心理起变化。变什麽?变凡成圣。变自己成阿弥陀佛,这才管用。这就叫做「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不能说天天念,念了不相应。所以相应是与我们自己的心相应,与我们自己的身相应,与我们自己的行相应。这样修行,功夫自然就得力,自然就有进步,你会感觉得年年月月不相同,自然会得到法喜充满。法喜充满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再看下面的文:
【次以智是理用。理体成智。还照于理。智与理冥。方曰真智。则理智无二故。】
说了这麽多,诸位都要晓得,统统讲两个菩萨。前面讲性,是文殊菩萨;讲法界,普贤菩萨,这都是此地把他们合一,圆融了。讲解是文殊菩萨,讲行是普贤菩萨。这个地方讲『智』,智是文殊之智;『理』,是讲的普贤之理,句句都是说明两位菩萨,二圣法门互相圆融。智是理之用,理是什麽?理是本体。理没有迹象,就是前面讲的法界,没有相状,我们六根,六根裡头包括意,眼耳鼻舌身意,都缘不到。不但眼看不到,耳听不到,这个意缘不缘?你想都想不到。那要怎样才能得到?不想就得到了。
所以佛法的修学,先要修什麽?先要修不想,什麽都不想。凡是想像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什麽都不想,还是虚妄的。为什麽?你还想那个什麽都不想,还是虚妄的,这什麽都不想也不能想。这就是六祖在《坛经》上讲「本来无一物」。实在六祖说,本来无一物,已经有了一物,有了一个本来无一物,还是一个把柄拿在人手上,这是不得已勉强说,决定不能执着。这是理,理就是真心,真心离念,真心裡面没有念头。由此可知,有念就是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没有念头。真心虽然没有念,它有智,所以这个地方决定不能错会意思。错会了意思,你回家就修定,什麽都不想,修到最后,得个什麽结果?是增长无明。为什麽?因为你什麽都不知道。人家什麽都不想,他什麽都知道,这个高明,他有智。所以他不落无明,也不落邪见。我们凡夫就很麻烦,想,邪知邪见,不想是无明,这糟糕!总落在这两头。
愈是高级的佛法,愈是讲求这种根本的修学。禅是向这个目标方向,教下也是如此。但是比较起来,淨土宗,念佛方便,确实是方便。你看念佛人,他一天念一句阿弥陀佛,他什麽都不想。什麽都不想,他是修定;这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修慧。所以他也不是无想,他也不是有想。你说有想,他一个妄念都没有;你说无想,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是非有想非无想,这比其馀的法门确实容易。任何人都可以修学,修到心真正清淨,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六根一接触就通达、就明瞭。你要问为什麽?因为万法唯心,唯识所变,是自己心所现的,自己识所变的,哪有不清楚的道理!我们今天不清楚,迷了自心,迷了自识。怎麽会迷的?就是因为你有妄想执着,这叫迷。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妄想是迷,执着是迷,分别是迷。真正修行,要懂得这个道理。理就是清淨心,智就是一切明瞭,『理体成智,还照于理』。理体成智,这句我们要细细去体会,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
我常教同修,至少用三年的时间修清淨心,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教人念《无量寿经》,不要求解,还有不少人误会。他之所以误会,所以不能理解,他不晓得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在此地,理体成智。我是教你开始修理体,教你修这个东西,不是叫你求智。你只要把理体得到了,智慧自然开。有了体,哪裡会没有用,当然有用。用就是智,那个智是无所不知。《般若经》上也讲「般若无知」,我先教给你们修无知,你们不相信,偏偏要求有知,那就没有法子,这就不相信。信心很重要,你要真正能从无知下手,就是从清淨心下手,从平等性下手,修到一个时候之后,是豁然开悟。这就是禅家裡面所讲的大彻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跟宗门的大彻大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体得到了,才起这个作用。
所以从前人修行是从理体上下手。现在人学佛,理体不要了,不讲求了,要从智上下手,从研究经论下手。研究个三十年、四十年;再多一点,三百年、四百年,算你长寿,你最后的结果,只有四个字,邪知邪见。你得到的就是这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从自性裡面透出来的。不但佛法讲求这个,连儒家也讲这个。诸位读过《论语》,《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什麽意思?跟我们此地讲的一样,学是解,习是行。你把你所知道的,完全变成你的生活行为,你得到的真正受用就是不亦悦乎。那个喜悦不是从外面得来,是从内心裡面生出来的,那是真乐。所以他那个不叫做乐,乐是什麽?乐是外面境界。有朋自远方来,那是乐,不亦乐乎。那个「朋」是志同道合,在一块切磋琢磨,这很快乐的事情,这是境界上说的。悦是从内心上讲的,与外境不相干,喜悦。他那个喜悦,简单的说,就是烦恼天天少了,智慧天天增长,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一定要晓得,理体成智。要相信这个道理,我们才晓得古人教给我们那些方法正确的,与这个相应。
我们学佛,从哪裡学?说老实话,学佛为自己,就是修清淨心。读经是修清淨心,念佛也是修清淨心,听讲还是修清淨心,日常生活当中也是修清淨心。换句话说,为自己修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修清淨心。要用禅宗的方法,「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就修清淨心。无论是在顺境、逆境,顺境,我们喜欢的环境,逆境,我们讨厌的环境,无论顺境、逆境,在这裡头修清淨心,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个人叫真修行。念佛的人是更有方便,如果说是外不着相做不到,内不动心也做不到,这就是禅不容易学,禅是做这个功夫的。念佛,不管你着不着相,动不动心,你统统把它归到阿弥陀佛就行了,这比那个方便多了。无论顺境、逆境,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都是阿弥陀佛。心裡面常存一个阿弥陀佛,忆佛念佛,这比禅宗的方法确实是方便,统统归上一句阿弥陀佛。这叫自受用,这叫自修心,一定要懂。
我们去准备讲一部经,当然要预备,要去找很多参考资料。不但经典的资料要参考,现在这个世间法也要懂。单单懂佛法,不懂世间法,这不能教化众生;懂世间法,不懂佛法,也不能教化众生。所以讲经说法是世出世法都要通达,那通达,就要费一点时间去研究,这是什麽?这叫他受用。这不是自受用,这是他受用。所以自受用跟他受用,我们要把它分清楚,哪些是修自己受用的,哪些是帮助别人的。自他不二,那个功夫很高,现在我们做不到。现在自跟他还是要分得清清楚楚。修个十年、二十年,渐渐自然会入这个境界,入自他不二的境界。那个时候利他就是自利,自利也就是利他,那就圆融了。初学的人还圆不过来,所以自修着重在清淨平等,离一切妄想执着;利他,随缘随分帮助别人。所以智,智还照于理。理就是法界。智慧是从清淨心裡生出来的。生出来这个智慧,对于清淨心,对于心所变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他统统清楚、统统明瞭,这就是还照于理,真智慧是从这来的。
『智与理冥,方曰真智』,智跟理,冥是什麽?圆融了,分不开了。像灯,我们把灯比作理,把这个光比作智。光是从灯生出来的,光还照灯,把这个灯照得清清楚楚。灯跟光是分不开,灯即是光,光即是灯,融成一体,这叫真智慧。所以在此地跟诸位做个结论,真实的智慧,不是学来的,学不来的。我经念得多,研究得多,听得多,学得多,那在佛法裡面叫世智辩聪。佛没有说他是智慧,说他是世间聪明才智,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清淨心裡面生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清淨心的作用。清淨心是体,作用就是真实的智慧。清淨心无知,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明白这个事实,肯定这个事实,真正相信这个事实,我们才认真修清淨心。为什麽?因为修清淨心就是修真实的智慧。这是『理智无二故』。
【经云。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
这下面再引用经文上语句来证明。此地讲的『如』,就是理,就是本体,就是真如自性。如外之智,我们把这个字换一个,大家就更容易懂。这个如就是清淨心,就是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清淨心。没有说清淨心以外的智慧,就这个智慧不是从清淨心生的,是清淨心以外的智慧能够证得清淨心,这是不可能的。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由此可知,我们要想明心见性,我们要想有真正的智慧,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我自己的过去,知道我的将来,知道一切人的过去,知道一切人的未来,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知,这样的智慧要从心性裡面求,不是从外境上求的,是从心性裡面求的。心性裡面求,就是求清淨心,就是求一心不乱。这两句话是证明智与理圆融的。唯有从理所生出的智,它才能够证理。我们今天俗话讲证果,才能证果。也没有『智外如为智所入』,这就是智跟如是一不是二,圆融无碍。
【又法界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观穷数极。妙符乎寂。则定慧不二。】
这个地方是以普贤菩萨表定,文殊菩萨表慧。这部经毕竟是圆教一乘大法,因为它讲的『止观』,不是普通的小止观,《摩诃止观》也比不上它。它这个是究竟止观。为什麽?『法界寂然』。这个止观不是修的,这是自性裡头本来具足。通常我们叫性定,自性本定。就是《愣严经》上所讲的,首愣严大定。首愣严大定不是修的,法界寂然,确实是寂然,可惜我们见不到。这个事实的真相,就是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必须要证得才行。寂,还得用寂才能够证得,动是没法子证得的。再告诉诸位,寂是心,动是识。八识五十一个心所都是动的。你看《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法叫有为法,有为法是动的,后面六个无为法,那个无为法是不动的。六个无为,前面五种无为,叫相似无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无为。真的无为法,只有最后一个,真如无为,那就是法界寂然,是真如无为。
所以只要讲到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无论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是修定。要不修定,这决定不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我们也讲门径,就是八万四千种的方法,统统是修定。因此「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它统统修的是一个,只是方法门道不一样,目标方向是一致的。那怎麽不平等?虽然平等,可是有难易不同。难易不在法门,难易在人。人为什麽会有难易?因为人的业障、习气不一样。业障习气薄的人,差不多一般法门都很有效;那个业障习气很重的人,有许多法门你去修没有用处。所以念佛法门,在消业障、断烦恼功效第一,没有超过念佛法门的。所以这个法门就显示出比别的法门来得殊胜。这是从凡夫,尤其是五浊恶世的凡夫,特别显得出来它殊胜。
所以一切法门统统修定,你就晓得定是多麽重要。定就是禅定,禅定,六祖大师解释得很好,他老人家的解释,是依据《金刚经》上解释的,《金刚经》的意思。《金刚经》的经文有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不动憎爱之心。换句话说,内不动感情,外不要着相。不要以为这个相是真的,这些相实在讲,刹那生灭。确实是波动,是光波震动产生的幻相,这个相不存在,刹那生灭。就跟《愣严经》上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它因为速度太快,我们没有法子觉察它。像我们看电影一样,好像那个银幕上现相是真的,其实是假的,它不过是一张接一张,叫你眼睛看花了,以为是真的。事实上,这个境界,速度比那个还快,所以确实是假的,没有一法可得。那这个现象,事实连现代的科学家都证明了。所以你对于这个境界相去执着贪恋,那真是愚痴到了极处。这就好像作梦一样,梦醒了之后,还会不会挂念梦裡头的人?能不能过两天再梦到他?不会了,永远不会了。一定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心才会得清淨。所以不清淨的时候,就是把这个妄相以为是真实的,以为它真的是存在,不知道这个相是刹那生灭,了不可得,没有一样东西可得。就这个身体都不可得,何况身外之法。所以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还有什麽好操心的,还有什麽好牵挂?没有了,心的确恢复到清淨,这一句阿弥陀佛才会念得好,才会念得相应。否则的话,这一句阿弥陀佛都念不好。所以病根就在这个地方,找到病根,把这个病根消除,我们的修学功夫才会上轨道。
所以这个止观、寂照。寂必定有照的作用,就像水一样,水很清淨,不生波浪的时候,这就寂静,它就像一面镜子,外面境界相自然照在裡面。我们的心就像水一样,念头像波浪,烦恼就像尘土,水裡头尘土太多,溷浊了,这不清了!没有烦恼,水就清了,没有妄念,水就平了,这个心就平了。所以要清淨、要平等;平等就是水平了,没有波浪了。清淨就是乾淨,没有尘沙,这个水才像一面镜子,一切照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般若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从这裡来的。所以说穿了,智慧可不可以求?不能求,智慧求不到的。修定、修清淨心自然生智慧,智慧从这来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