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书解题]现观庄严论解题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佛书解题]现观庄严论 解题
论名:现观庄严论
著译者:弥勒菩萨造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现观庄严论》,梵文Abhisamayala?kāra-?āstra,全名為《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优波提舍论》,梵文Abhisamayālamkāra nāma prajnāpāramitopade?a ?āstra,又名《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颂》,《般若波罗密多要诀现观庄严论颂》,相传為弥勒菩萨所造,由无著传出。「现观」意為契合或融合,指能观的智与所观的真实性契合,即现证或亲证的意思。以「庄严」的文体(用颂解释义理),如实开示真理。本论总摄《大品般若经》的网要,共有八品二百七十四颂,主要内容為叙述三智及八事七十义,以颂论述大乘行者从修行至成佛的全部过程。本论在藏传佛教中相当受到重视,收录《西藏大藏经》的丹珠尔内。但可能在印度因流行比较迟,故未传入中国,故并无入北传的藏经内,直到近代才有汉译本但并不完整。
本论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论从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衰落為止,四百年期间於印度流行就受到学人的重视广為盛传,在印度佛学晚期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本论传入藏地也很早,传说在九世纪之初,為西藏佛教各派所必须学习之要典,而各派学者亦各有注书。
三、格鲁派将它列為获得格西学位必修的五部大论之一,需要以五年时间来学习。
四、本论融合瑜伽行派与中观派的见解,為顺瑜伽行中观派的先声。在印度及西藏皆受到重视。
五、本论以整齐条理解释般若全经的内涵,明白地指出大乘修行的全程。
六、本论用般若性空的说法,宗喀巴以本论和月称一系的见解即应成派相通,并明指只有本论显示经中修证之道。
本论的大意:
本论共八品二七二颂,是如何修行成佛的全部过程。内容可分為序说、正说、结说。第一品前颂文可為序说;中為為正说,可分為境、行、果三部份;最后结说三颂。
一、序说:一切相智品第一,前颂文為敬礼一切诸佛菩萨,及本论的大意。
一、為何造论:第一颂及第二颂
求寂声闻由遍智 引导令趣最寂灭 诸乐饶益眾生者 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 宣此种种眾相法 具為声闻菩萨佛 四圣眾母我敬礼
二、八句义,总括本论纲领:第三颂及第四颂
大师於此说 一切相智道 非餘所能领 於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 具慧者能见 為令易解故 是造论所為
三、宣说般若经总义的条目:共十五颂
般若波罗密 以八事正说 遍相智道智 次一切智性
一切相现观 至顶及渐次 剎那证菩提 及法身為八
发心与教授 四种决择分 正行之所依 谓法界自性
诸所缘所為 甲鎧趣入事 资粮及出生 是佛遍相智
令其隐闇等 弟子麟喻道 此及他功德 大胜利见道
作用及胜解 赞事并称扬 回向与随喜 无上作意等
引发最清净 是名為修道 诸聪智菩萨 如是说道智
智不住诸有 悲不滞涅槃 非方便则远 方便即非遥
所治能治品 加行平等性 声闻等见道 一切智如是
行相诸加行 德失及性相 顺解脱决择 有学不退眾
有寂静平等 无上清净剎 满证一切相 此具善方便
此相及增长 坚稳心遍住 见道修道中 各有四分别
四种能对治 无间三摩地 并诸邪执著 是為顶现观
渐次现观中 有十三种法 剎那证菩提 由相分四种
自性圆满报 如是餘化身 法身并事业 四相正宣说
贰、正说:
一、境:佛智的全体内容,共分三类︰(1)一切种智,(2)道相智 (3)一切智。即為修行的最后目标,也就是所谓境。
一切相智品第一,共七十三颂,除前序言外,係依二十二发心、十教授体性、依四分别决择支、行无行究竟、所缘及行相、分别对治、摄持、所作、菩萨九地及佛果十地资粮、成辨等,证入佛果之次第,说明佛之一切相智性。
道相智品第二,共三十一颂,说明道智之所依、二乘菩萨及佛境界之差别、声闻缘觉之道、菩萨之见道修道等。
一切智品第三,共十六颂,说明声闻独觉之取相、佛母之远近、有所得及无所得之所对治能对治、菩萨加行、所观之见道等。
二、行:為了达到佛智的方法,即四种现观︰(1)一切种现观,即对三类智全体的、总的看法 (2)顶现观,即由一门深入的看法(3)渐次现观,即有次第的观法;(4)一剎那现观,观究竟──顿现观,这就是行的方面。
现证一切相品第四,共六十三颂,说明顺解脱分之善根生起、胜加行诸行相、顺决择分之过程等,示摄一切之相与道,修第三的一切智性之一切相现等觉。
顶现观品第五,共四十二颂,说明四善根自性之表相、增进、确实,及心安住、能、所执之二种分别、所对治能对治、无间三摩地等,以示由胜进道殊胜边际所证之顶现观。
渐次现观品第六,一颂,说明六波罗蜜多、六随念,及一切法无性自性觉等十三品性之次第现观并其因。
一剎那现观品第七,共五颂,示说由一切法非异无漏之一剎那相等之四差别相,一剎那现起所证之法。
三、果:就是证得法身,叫法身现观。
法身品第八,共四十颂。前三十七颂:四身即分别法身、自性身、受用身及化身,五智即法界智、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三、结说:本论结语
法身品第八,最后三颂:
相及彼加行 彼极彼渐次 彼竟彼异熟 餘六种略义
初境有三种 因四加行性 法身事业果 餘三种略义
谨依先觉论 摘译少分义 归命慈氏尊 加持成佛事
本论的传译如下:
本论為弥勒菩萨著有五部论典之一,传说是无著对《般若经》内容次第不甚了解,有许多疑难,无法贯通,就去请教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為讲说此论。但有些学者主张此五论是无著所作,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主张﹕作「慈氏五论」的弥勒,不是天上的菩萨,而是无著人间的老师。
在在西藏史料记载的无著与世亲的註疏目前均已佚失,本论的梵本已於1929年经谢尔巴茨基和奥贝米勒校订合藏文译本印行,又 1954年,校刊附梵藏索引本。
最早将此论汉译的人為近代法尊法师,但只有摘译。
本论的註疏:
在西藏大藏经中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部论释,是六、七世纪圣解脱军所作。在解脱军之后,弘扬此论的著名学者為师子贤,他曾為此论造了五部註疏,《西藏大藏经》保存了其中四部。其中以《现观论明义释》言简意賅,最受西藏学者欢迎。在四、五百年,本论相继弘传,相关的论释与註疏先后问世,数量达廿一部之多。宗喀巴并著《现观庄严论金鬘疏》在的序文里,宗喀巴对这廿一部藏译的《现观论》註疏,也概略作了一个通盘的说明,其中包含註疏的详细分类与真偽之辨的考察。本论在藏地的註述不绝,至十七、八世纪妙音笑金刚之时,已近百种之多并作註解《宝灯论》(一称《八品论》和《七十义论》)。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