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652|回复: 0

22.释共中士道之希求解脱-四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0-22 16: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日常法师益西彭措堪布智敏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汇编》
日常法师广论浅释
  现在我们要发的就是希望从这里解脱出来的心,这个叫做求解脱之心。而解脱的真正涵意是什么呢?我们由于烦恼造了业以后,这个业自己本身是不会停驻的,因为一切的有为法都不会恒常安住,一定会慢慢地变化乃至消失掉。所以惑跟业生起以后,会不断迁流,最后消失掉,这样并不是解脱,我们必须要去修对治,对治没有生起的话,虽然惑跟业感果后就到此为止,可是感果当下业、惑又会辗转的生起,真正经过修习对治有了力量,这个结生相续便会停止,那就是解脱的时候。当我们内心当中生起想要求解脱的念头,进一步就会找怎么样才能解脱的方法。
日常法师广论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
  想从结蕴相续中求得脱离,就是希求解脱的心。
  如果安立「解脱就是生而息灭」,有什么过失?
  另外,解脱并非指烦恼与业等诸行生起之后息灭。因为一切依靠因缘所生之法,在第二剎那必定不会安住,这并不观待修习任何能对治等因缘。如果生而息灭就是解脱,便有不须努力,一切有情自然解脱的过失。
  因此,如果没有发起烦恼的对治力量,就会在未来结生相续,流转轮回,这就是系缚。相反,由于发起烦恼的对治力,结生相续就会止息,这才是解脱。
  比如,森林起火时,大火剎那生灭不住,如果未加以对治,便无法止息火的相续。只有加以对治,止住火的相续,才是从火中解脱。同样,乃至未现前出世间的对治,今生死后转为天身,天身五衰相现前,又入驴胎,如此一个五蕴紧接着一个五蕴,始终脱离不了结生相续,这就是系缚。只有真正发起烦恼的对治,断尽三界烦恼而不再转生三界,这才是解脱。所以,阿罗汉成道时说:「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论云:第二、发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
日常法师广论浅释
  先举个比喻:嘴巴很渴时,会感觉这是一件很糟糕、不可爱的事。同样的道理,对于「取蕴」——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平常我们会执为「我」,或者「我的身体」,如果对这个东西感到很苦恼的话,才会愿意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要去思惟这个取蕴本身的种种祸害。我们现在不但看不见祸害,还想种种办法保护它,随顺世间的说法,讲究营养等等,不断地增长贪执。佛法虽然跟世间法不一样,但也并不是随便地弃舍它,这个身体还是有它的价值,那就是拿来修行,这一点我们应该分辨清楚。
日常法师广论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
  正修中士意乐当中,第二发此之方便。
  「发此」即发起希求解脱之心。「方便」是指观见取蕴苦性的过患。在这引导中,应着重观察五取蕴苦性的过患。在这关键处入手,就能引发求解脱心。
  比如,想要止息口渴的痛苦,就必须依靠见到干渴逼迫的不可爱相。换句话说,只有体会到干渴的种种不可爱相,才会发起止息渴苦的欲求。同样,想获得五取蕴痛苦寂灭的解脱,也要依靠观见取蕴痛苦本性的所有过患。
论云: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四百论》云:「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着自家,难出此三有。」
日常法师广论浅释
  所以,我们必须要修习三有(就是三界)的过患。因为我们这个取蕴是在三界当中受生的,实际上世间种种的快乐,我们是用这个身体去受用的,因此我们会对这个身体非常地执着。这本身已经很糟糕了,何况现在世间的种种道理又更加强这种概念,所以我们不知不觉中,起心动念都被这个所控制,一定要经过修习以后,才能把它改变过来。
  任何一个人,如果对这个五取蕴(也就是我们的身体)所处的三界,不了解它真实的行相,不能生起厌离的话,我们就不会想办法要解决这个问题,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叫做「寂静」。如果对自身非常执着贪爱的话,想要跳出三有都是空话,因此这里所讲的一切道理,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转。假定我们不能在这个上面用功,不管我们学多少东西,越学就越糟糕,那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就会希求解脱,所以现在来看希求解脱的方法。
日常法师广论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
  因此,如果没有修习轮回的过患、对轮回发起想舍离的心,那么对于灭苦也不会生起想要获得的心。
  总之,发起求解脱心的方法,就是观察取蕴的苦性。
  「诸取蕴」:色、受、想、行、识五蕴。《俱舍论颂疏》说:「有漏名取蕴者,烦恼名取,能执取生死故也。蕴从取生,故名取蕴,从因为名。」因烦恼能执取生死,所以称为「取」。五蕴是从取而生起的,所以从因上安立「取蕴」的名称。比如,由水力所发的电,从因上取名为「水电」。
  《四百论》说:如果有谁对取蕴不生厌离,他怎么可能希求寂灭取蕴苦的解脱。比如,有人贪着自己的家,就不会离家去往他乡。同样,如果有人贪着三有的取蕴,就很难出离三有。
【科判】希求解脱方便分二:① 由于苦集门中思惟,② 由于十二缘起思惟。初中分二:① 思惟苦谛生死过患,② 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初中分二:① 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② 正修苦谛。 今初
日常法师广论浅释
  我们可以从二种不同的方便趣入,一个是由苦集二谛去思惟;一个是由十二因缘去思惟。第一个又分苦谛、集谛两部分来讲,先说思惟苦谛生死过患;苦谛中又分二,第一个是告诉我们佛在四谛中先说苦谛的意趣。
日常法师广论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
  发起希求解脱之心有两个方法:一是从四谛中的苦集进行思惟;二是从十二缘起的流转门进行思惟。这样思惟的目的,都是为了真正发起希求解脱的心。
  首先宣说以四谛而言,如何才能引生希求解脱的心。
论云: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此复云何,谓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云何能导?以诸所化无明闇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如《四百论》云:「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沈此中,云何不生畏。」
日常法师广论浅释
  苦谛是果,因是集谛,所以这个次第应该是集在先,然后感得苦的果。世尊不顺着这个因果的次第,而是先告诉大家说:「诸比丘,这是苦圣谛,你们应该知道,这是集圣谛……。」等等,原因何在?这是因为佛要策发我们去修行,由苦谛趣入,这是修行的关键,所以没有过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8 03:58 , Processed in 0.0422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