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619|回复: 0

卍续藏第38册No.0697梵网经直解-十五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0-24 18: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38 册 No. 0697 梵网经直解》

  ○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时。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此释憍慢僻说戒也。憍慢之**前。僻者。偏即见也。以见不正。必堕外道邪魔。故戒之也。详此文势。其义有二。一若佛子下。至便得戒一节。明弟子心无憍慢僻受。师长心无憍慢僻说之义。二若法师下。至不一一好答问者一节。正明师恃憍慢僻说。弟子无憍慢僻受之义。受戒法仪有三。一者。佛在世时。亲从佛前而授受者。得上品戒。二者。佛灭度后。于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如法受者。得中品戒。三者。若千里内。无能授戒法师。于佛菩萨形像前自立誓愿。而禀受佛戒者。必定要见好相。若见好相。得下品戒。所言佛灭度者。拣佛在世。以佛为师。今乃佛灭度后。即以戒法为师。以戒师为佛也。欲以好心等者。此正明无憍慢僻受之义。于佛菩萨形像前者。正谓佛不在世。现前无师。欲以好心秉受菩萨戒时。只得于佛菩萨形像之前。而自立诸誓愿受戒。愿云。我某甲等。发十四种大愿。复立十三种誓。发誓愿已。更当七日佛前殷勤忏悔一切罪障。罪障消灭。得见好相。即便自知已得戒矣。设若一七日中。不得好相者。应当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之久。而必要得好相。若果得好相已。便许此人向佛菩萨形像位前。自誓受戒。方证得戒胜缘。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徒有受戒之名。而无其实。一生虚妄。体是白衣。若是佛灭度后。现前有先受菩萨戒法师者。当即于是师前精诚求戒。不须要见好相。所以者何。以是说者受者。二俱现前。则非遥受代受。及于像前求受故也。言先受者。拣非新戒无德腊者。可能师也。而曰菩萨戒法师者。则是智行双运之师。此师堪为师范。如是师前。秉受戒时。是故不须要见好相。所以者何。此有二义。一者。法师得戒。本从师师相授而来。此具戒师。即是过去诸佛住世一般。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具戒故也。二者。求戒弟子。于本说戒师前。生至重心。观戒师为诸佛。是故从是师前受戒。即便得戒。所以自无憍慢僻受。师无憍慢僻说。一一皆如法也。然师前求受甚易。像前求受甚难。何故不从师。而从像前受也。若千里之内。无能授戒师者。始得于佛菩萨形像座前。自誓受戒。若于像前求戒。必定要见好相。方成得戒之信。若是千里之内。有能授戒师。而不从是师前秉受。必于像前而受戒者。此人不但不得戒。而且反招憍慢僻受罪也。若法师者。内自倚恃能解经律。秉受大乘学戒。外又倚恃所交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好之友。而见新学菩萨远来请问经义律义时。乃以所交自恃倚者。而生轻心藐视。恶心嫉妒。慢心忽略。不一一好答来求问法之人。是法师得憍慢僻说之过。犯轻垢罪。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一切书记。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此释不习学佛戒也。谓诸佛经律藏。乃是超生死。越苦海之宝筏。若无此筏。永无得出三界爱河。兹有佛法而不习学。自甘沉溺。故戒之也。言有佛经律者。既为佛子。有佛可归。是吾本师。有法可崇。是吾本法。既是本师本法。应当时时亲近而习学也。经。即修多罗。律。即毗奈耶。经律所云大乘法者。谓佛所说经律。有菩萨藏。有声闻藏。此是菩萨藏。故云大乘法也。既本大乘法藏。则所诠理趣。乃是正知。正见。正性。正法身也。不偏不邪。曰正。繇是正知。正见。明了不生。不灭。不迁。不变。正因佛性。为因地心。即证本有不生。不灭。不迁。不变。正法有果。夫有佛可皈。有法可崇。不能一意皈崇。敏勤习学。舍诸佛觉道。七种最上至极之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及阿毗昙杂论。一切书记。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既非菩萨之道。岂当学耶。邪见等者。解见上文。言俗典者。四韦陀典。外道书也。阿毗昙者。此云无畏。又名曰分别慧。杂论。即凡论有。论无。小乘外道等论。一切书记。乃诗词歌赋。医卜。阴阳。术数等也。是断佛性等者。出所习之过也。承上如是邪见。二乘等人。俱不当亲。而反亲之。外道俗典等教。俱不当习。而反习之。自迷迷人。所谓二乘枯寂。焦菩提芽。外道断常。刳正觉种。是断佛性也。又此邪见等法。内惑正解知见。外乱正修行门。实障菩提道因缘恶法。非行菩萨大乘之正法也。若故背其当学。而习不当学者。犯轻垢罪。问。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何故于俗典等。学而犯罪。答。以新学者。智弱识强。恐弃本逐末故。若地上大菩萨。为利生故。习学无碍。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若佛子。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僧房主。为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应生慈心。善和斗诤。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此释不善知众戒也。谓佛弟子。乃是住持三宝。弘通法人。应知己识人。设或乱众斗诤。乃至三宝财物。不善守护。即非佛子。故戒之也。言佛灭度后者。举末世而言也。佛在世时。佛为一切大众主中之主。诸弟子中。自无恣乱。今佛灭度后。则诸弟子各为其主。故云佛灭后也。言为说法主者。于佛所说三藏教法。善能主持。使其流通。不致断绝。为僧房主者。谓善主持上中下座。僧众安居犍度等事。有调理故。教化主者。谓能主持方便化导因缘次第等事。不使错谬故。坐禅主者。谓能主持修禅定中魔境现前等事。方便制伏故。行来主者。谓善主持远近宾客迎送礼节等事。不致疏慢故。既为如是众中之主。应生慈心。善和斗诤。善守三宝财物。莫无度用也。言应生慈心者。训勉之词也。谓生慈心。能与一切众生安乐故。善和斗诤者。谓诤事如未起时。即令不起。已起即令息灭故。善守三宝物者。谓于三宝常住财物。不使交互侵损漏失故。莫无度用。正明善守义。所言三宝财物。使用有节。其义有三。一者。系佛物。元即佛事中用。法物。法事中用。僧物。僧事中用。当用则用。不可无度放意而用。二者。此是三宝财物。应善守护。莫作自己所有。任意而用。三者。谓守三宝物者。即如守护自己法财。莫使惑业侵毁破坏。故云莫无度用。如是慈心和众善守。方是佛子行门。若乃不能善和。而反乱众斗诤。应善守护。而反恣心杂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7 21:37 , Processed in 0.0294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