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813|回复: 0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三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0-29 11: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执境为有。唯欲避境趋寂。故闻净土化生。心不喜
乐。如诸声闻。不见舍那神力。不兴菩萨大会。以本
不赞说十方佛刹清净功德故。古谓小乘无他佛
之说。大教有刹海之谈。斯名独善之流。亦号钝阿
罗汉。是以教令回断灭心。修净土行。乃知诸佛菩
萨。悲智行愿。如是广大。如是无尽。心不碍境。境不
碍心。一切诸法。本性自空。终日度生。终日无度。而
单修禅定。不愿往生。是为大失矣
  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者。初发心菩萨。大心虽
  建。胜忍未成。所谓弱心止可缠枝。婴儿犹应傍母。入
  正定聚。亲彼世尊。方得忍证无生。终成佛果。乘大愿
  筏。苦海度生。如智论中说。且夫六心堕落。尘劫声闻。
  鱼子庵罗。足为明镜。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
  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
智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欲生恶世救苦天。
无有是处。何以故。烦恼强故。未得忍力。心随境转。
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彼。假令得生人中。圣
道难得。以施戒福力。戒作王臣。富贵自在。纵遇知
识。不肯信从。荒迷放逸。广作众罪。繇此堕落。又喻
二人救溺。直入水救。彼此俱溺。有方便者。往取船
筏。乘之救接。皆得免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要
须近佛。得无生忍巳。方能苦海救度众生。如得船
者。又云。譬如儿离母。或堕坑井。或渴乳死。又如
弱羽。祗可依树缠枝。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
碍。凡夫无力。唯应专念阿约陀佛。使成三昧。临终
正念。决定往生。见佛得忍。还来三界救度众生。正
定聚者。拣异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巳定。实姒进
退未定。今生安养。无论高下。皆不退转故。聚者会
也。即文中诸上善人之会。今谓入此聚中。见佛闻
法故。六心堕落者。身子发菩萨心。巳证别教六住。
因逢乞眼。遂退大心。沉沦五道。尘劫声闻者。有于
大通佛世发心。皆因退大。尘点劫来。堕声闻位。故
经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
结果少。引引以明初心菩萨。犹宜亲近如来。得所
依归终无退转故。菩萨父者。华严十一经。威光童
子。睹如来相获十种益。首云得念佛三昧。名无边
海藏门。疏哀思以念佛三昧。菩萨之父。故自明这。良
繇菩萨以方便为父。念佛即真涉事。是方便故。又
念佛成佛。是亲种故。十地始终者。十地文中。从初
至末。地地皆云一切所作不离念佛。又云。远行地
菩萨。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当选行
庄严佛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菩萨了知诸佛。
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
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故龙树以初地往生。
摩差末以得忍往生。至如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
发愿往生。莫可胜数。况初心乎。永明谓欲托质莲
台。永离胎藏。生极乐等圹佛国土游戏神通者。皆
能了达自心。无不化往。天如谓汝若悟心。则净土
往生。万牛不能挽矣。然则初心菩萨。虽曰了明。去
佛尚锭。正尔求生不可后也
  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者。诸余法门。高之则下
  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是以华藏如盲。萤光增结。
  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
  巨冶。岂不慈门广大。普度无遗
如盲者。如来于逝多林中。演大华严。彼时上德声
闻。身子目连等。如盲如聋杜视绝听。乃至积行菩
萨。犹云曝[思*页]。明高之则道大机小故。增结者。净名
经云。有二比丘犯根本戒。发露求忏。优波离为依
律定罪。疑心不释。净名言。汝毌以常法扰乱其心。
重增此二比丘罪。永嘉拟之萤光。谓不能开其迷
暗。而反增益之也。明卑之则机深教浅故。他若不
净错施炉[糒-米+韦]。数息不利冢人。彼此为门。亦复各异。
而浅深小大。势不兼宜。惟此念佛法门。三辈九品。
悉皆度脱。彻上。则三心圆发。直入无生。彻下。则十
念成功。亦生彼国。所谓不离一法。巧被诸根。豪杰
无下抑之羞。庸愚有仰攀之益。盖无机不收。有情
皆摄者也。阿伽陀者。四域药名。能以一药总治诸
疾。喻但持佛名。五欲三毒。无量烦恼。乃至偏乘外
道。一切见病。悉断除故。巨冶者。一冶之中。陶铸万
物。各成其器。喻但持佛名。随彼根行。九品往生。皆
不退故。广大者。周易干曰大生。坤曰广生。今无所
不度。喻如天覆地载。并育兼容。至慈无择。名普门也
  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
  一亏正见。即陷群邪。彼佛愿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
  明中。不遭魔事。能为护念。直至道场。故知泽图辟怪。
  宝镜遁妖。正念分明。无能娆者
多诸障难者。行人于禅观中。击发阴魔。如楞严开
五十种。皆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
群邪。故知正见稍亏。邪魔遂炽。无 益更损。求升反
沈。繇此浅根怖道不学。不念佛者。以佛大愿摄受。
大力匡持。威莫敢干。神不可测。虽有魔事。行将自
消。又经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浊身。魔不能
犯。以阿弥陀佛及十方佛。常护念故。从今发心。直
至道场。自始至终。吉无不利。良繇正念分明。纵魔
来者。易识易遣。非比耽静著空。中无主宰。中无主宰。逢魔不
觉。遂至入心者也。泽图宝镜者。以此二喻。明非但
佛力。即是自巳念力也。有神兽名白泽。能人言。辨
万物之情。诸邪望影而避。故曰家有白泽之图。必
无如是妖怪。又山 精野魅。能变形种种。诳惑于人。
而不能变镜中之形。喻念佛者。正念现前。智照精
朗。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者。心本无念。念起即乖。
  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
  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则舍病体更无自
  身。即寇盗原吾赤子
起信论云。心体离念。而起念念佛。岂不反扰其心。
佛藏经云。无觉无观。名为念佛。无想无语。是名念
佛。而起念念佛。岂不反背于佛。今谓灭诸觉观。实
相念佛。理则诚然。但以心虽离念而无明染心。念
念相续。如七年之病。久乱之民。故曰惯习。兹欲勉
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止。止更弥动。纵粗念
暂息。细念犹存。便谓相应。错谬非小。既居凡地。未
能绝虑忘缘。何不即缘虑而作修进。故以念还攻
于念。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而妄从
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于念外别
得菩提。故云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
菩提矣。喻如病体瘳时。便名健体。乱民定后。即是
良民。去念而求去。是医必灭身而疗病。将必屠国
而安民也。岂理也哉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
  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来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来
  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
  诀。换骨神丹
仅名现相者。华严地地皆曰远征在。而正得乃归八
地。其七地云。净无量身口意。得无生法忍光明。疏
谓无生法忍。八地所得。今兹七地。于彼法忍明相
现前。未为真得。如观经疏。以无生即属初住。意略
同此。乃至八地。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
生法忍也。故知无生。圣且难之。况凡辈乎。弥远者。
厌生为患。亟欲灭生以归于无。而灭非真灭。祗益
劬劳。终成轮转。如牛坏车。古有明喻。今专念佛。发
愿往生。生彼国巳。华开见佛。识自本心。本自不生。
生亦何碍。所谓炽然求生。而不乖于无生之理。终
日生而未尝生者。乃所以为真无生也。有生而悟
无生。故云入有得空。生属凡夫。而因生无生。故云
即凡成圣。就路还家。潜超密度。难思难议。故云通
玄[条-木+火]尔转移。如平地升仙。白衣骤贵。故云换骨。舍
秘诀而耕空言。弃神丹而服狂药。岂不大可哀哉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
  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
  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
  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
二义者。一是较量于多种净业。二是拣别于本部
大本。故云径路之径路也。径路者。路小而捷名径。
小喻念佛为力之简易。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
导大师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是也。
故云。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
界。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余门
之比念佛。则念佛为速矣。念佛复有多门者。发后
文中所开实相念佛四种。乃至万行回向等。实本
之佛。虽云本具。而众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数门。
观像。则像去还无。因成间断断。观想。则心粗境细。妙
观难成。万行。则所作繁多。重处偏坠。唯此持名一
法。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古人谓既得见
弥陀。何愁不开悟。则不期实相而实相契焉。故念
佛为修行径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径路也。鹤冲
巳过凡禽。争如鹏举。骥骤虽超群马。未及龙飞。皆
上喻念佛。下喻持名念佛也。不疾不行者。易系词
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
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兴于此。唯神也。不疾而
速。不行而至。意谓疾而后速。行而后至者。物之常
也。蓍卦之体。寂无思为。而有感即通。是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妙万物而谓之神也。引此以明诸门念
佛。虽同曰往生。而为力稍难。为时稍久。是须行须
疾。乃至乃速也。今则不稽岁月。不假作为。七日一
心。即生彼国。何其神妙一至是也故普贤行愿品
钞云。大藏中数百余本或经或论。说修彼因。然皆
勤积。乃得往生。今但称名。便登不退。岂非径而复
径者哉
  二者。无量寿经。广陈依正。备载修持。今此经者。崇简
  去繁。举约该博。更无他说。单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
  彼国。可谓愈简愈约。愈妙愈玄。径中径矣
无量寿经。详见部类译释二门。以对今经。世称大
本。盖部同而广略异也。彼为乐广者说。此为乐略
者说。然辞简而理益明。事约而功倍胜。如大本广
谈诸福。而此经谓但持名号。即为多福多善。大本
犹分三辈。而此经谓但生彼国。俱得不退菩提。是
则不独为种种念佛门中之要。又于本部中转更
为要。可谓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径而复径者矣
  如上别中十义。复以前九为通。后一为别。兼前总义。
  为此经教起之所因故
通者。通明净土诸经。皆同此因故。别者。别明此经
专重持名。以持名为因故。总者。即前总明一切诸
经。皆一大事以为因故。言佛说此经。为教众生念
佛。为教众生持名念佛。为教众生持名念佛而入
佛知见。以了此一心大事而巳。合之为此经教起
之所因也
○二藏教等摄(三)  初藏摄二教摄三分摄
○初藏摄
  巳知佛说此经。有如是因。未知此经藏教分中。各何
  摄属。言藏有二。一三藏。二三藏。且初三藏者。一修多
  罗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达磨藏。今此经者。是修多
  罗摄。诸经亦有互相摄者。今非彼故
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名为经藏。解见后释题中。
毗柰耶。此云调伏。即律藏。阿毗达磨。此云对法。即
论藏。上二俱有多义。非急不引。修多罗摄者。此经
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故。互摄者。如华严则经
摄而兼律论。以十藏等品显戒律。问明等品显论
议故。梵纲则律摄而兼经。以心地品之上。广谈菩
萨阶位故。余可例知。此经不兼戒律。亦无论议。自
始至终。专说念佛求生净土。故云今非彼也
  二藏者。一菩萨藏。三声闻藏。今此经者。菩萨藏摄。亦
  有互摄。今非彼故
菩萨声闻。详见后释文中。藏分二者。以经有大乘
小乘。故二藏分摄。若约人有三乘。亦合分三。以缘
觉人多不藉教。摄归声闻。故止二藏。今菩萨藏摄
者。此经演说大乘。如依正庄严。信愿往生等。皆自
利利他菩萨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之道故。互摄者。
如华严菩萨藏摄。亦通声闻。以能包含无量乘故。
今经二乘种不生。故云非彼。或问。何得文中。彼佛
有声闻弟子。答。此暂有终无。至下释文中当辩。又
问。厌苦趋乐。以专自利。何名菩萨。答。求生净土。正
为见佛闻法。得无生忍巳。还来此世。救苦众生。是
菩萨行。非声闻道。如天台十疑论中说
○二教摄
  教者。依贤首判教分五。谓小。始。终。顿。圆。今此经者。顿
  教所摄。亦复兼通前后二教
五教者。一小乘。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
不明显。以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
故。二。大乘始教。繇第二时。但明于空。第三时定说
三乘。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未尽大乘至极之说。故
名为始。有成佛有不成佛。复名分教。所说则广谈
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以依生灭八
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诸义类故。三。大乘终教。繇
出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
之说。故名为终。称实理故。复名实教。所说则多谈
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会归性。以依如来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7 18:07 , Processed in 0.0379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