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120|回复: 0

大正藏第47册No.1960释净土群疑论-一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6 14: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60 释净土群疑论》

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60 释净土群疑论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七

  西都千福寺大德怀感撰

  问曰。念阿弥陀佛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上来具引经文。及校量显胜成。如妙释信受奉行。然未知。念余佛名功德亦无量不。

  释曰。此有二义。一释云。念一切佛悉得无量功德。无有差别。以诸如来悉具无边功德。悉断一切人法障。尽功德圆满。为此无有念有胜劣功德不同。若尔何故如来于诸经中。偏赞念阿弥陀佛功德无量耶。答。其实功德悉皆一种。但以浅识凡夫不能遍念。是以如来偏赞一佛之功德。令其至心摄念。其至心功德即多。此是如来密意方便也。犹如受大戒于僧众中。悉是清净堪为戒师。无有胜劣。随其受者标心一师以为和上。发其戒缘即胜余者。此亦如是。专心一佛功德即多。由心专至也。又有释云。诸佛如来虽复功德悉皆平等无有胜劣。然以众生于其佛所久昔已来结缘差别。如摄论唯识等咸云。众生由法尔力。属师不同。或多属一。或一属多。若属此佛此佛能度。不属余佛余佛不度。属此佛者。至心称念功德即多。即来救拔。其不属者。念功不多。亦不来救。

  问曰。如无量寿经言。小行菩萨及修习少福德者。皆当得生极乐世界。阿弥陀经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二经相违如何会释。

  释曰。各有一意。所据不同。不相违也。无量寿经言少者。言数少也。阿弥陀经言多用也。彼人唯念阿弥陀佛。更不修余六波罗蜜诸道品法。长时长劫难行苦行。唯有念佛功德。无余修道之福。故名少也。此念阿弥陀佛。一声已上即是无量无边殊胜功德。故名多也。故无量寿经下卷云。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又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即是具足无上功德。称赞净土经言。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以此等经文证知。即是多功德也。故约数约用。名少名多。不相违也。如一摩尼珠亦名为少亦名为多。言少者。此珠唯一。其量不大。愚人不别将为少。故轻而不取。亦名为大。此一宝珠价越三千大千世界。识者所重。故言多也。念佛亦如是。名多名少。据义不同也。

  问曰。如上所释。念阿弥陀佛。以种种义挍量。显胜功德甚多。深生信敬。不敢诽谤。然此所得功德甚多。为由无所得心作无相。念阿弥陀佛真实法身。功德多耶。为但以有所得心作有相。念报化等身。功德亦多耶。

  释曰。俱悉多也。法身离相万德真体。能以无所得心。体真念佛理。然功德不可思议。如浅学之人。未能作其无相之念。但以有所得心。观如来清净色身殊胜相好恒沙万德。至诚称念亦获无边殊胜功德。如下辈三人。生来造恶垂终称念彼佛名号。岂能作彼无相念耶。信知有相心念亦获无边胜福也。又欲断二障。必修无相之念。今植彼因亦修有相念佛。又真佛权佛理事不同。无相有相修因亦别。理无违也。

  问曰。若作诸法实相观。能灭微细罪障。胜于念佛灭粗业者。何不命终之际教观实相。而乃劝令称佛名号耶。

  释曰。诚如所责。然以四义不可教其作实相也。一人恶。二法深。三苦逼。四时促。人恶者。此人生来未曾修善。但令念佛犹恐未闲。况能解了诸法实相。法深者。二空真如法性平等。理致幽远。卒作难成。不可教也。苦逼者。平生学人常修此观。苦恼所逼犹作不成。况乎此人生来未曾修习。众苦缠绕始教令修。理不可也。时促者。平生之日为其广说诸法实相。多岁寻思。犹不能晓。况兹少选。方始习。求必定不成。徒唐设教。善知时事名大法师。大圣宜知学必不得。故不教彼令观实相。深显佛智善逗物机。以此四缘不教实相也。

  问曰。若人一生已来修行三福及十六观。或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一声十声称佛名号。罪根消灭。令得往生。此人或时命犹不断。更经多日方始寿终。为复更须念佛方生净土。为不得念佛亦往生耶。

  释曰。得往生也。但以其人行业已成罪垢消灭。纵延多日亦得往生。然有二种。一者修福之后多日未死。其人更不造重罪。时起诸无记心。此心不能招善恶报。故乘前念佛即得往生。二者其人念佛之后。或多时不死。更兴恶念起不善业。此人多恐不生净土。经言。一念瞋心障百千法门。又言。瞋恚之害破诸善法。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其人虽有已前观行念佛等善。皆为瞋恚所损。不得往生。况余罪业障诸善行。如经说言。终时造业最先受报。死若心重者先受。轻重若等先者前受。此人为后有罪多。恐不得生也。

  问曰。如观佛三昧海经说。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铜狗张口。化十八车状如金车。宝盖在上。一切火焰化为玉女。罪人遥见心生欢喜。我欲往中。风刀解时寒急失声。宁得好火在车上坐。然火自爆。作是念已即便命终。挥攉之间已坐金车。顾瞻玉女。皆捉铁斧。斩截其身。又言。复有众生。犯四重禁。虚食信施。诽谤邪见不识因果。断学般若。毁十方佛。偷僧祇物。淫妷无道。逼略净戒诸比丘尼姊妹亲戚。不知惭愧。毁辱所亲。造众恶事。此人罪报临命终时。风刀解身。偃坐不定。如被杖楚挞。其心荒越发痴狂想。见己室宅男女大小。一切皆是不净之物。屎尿臭处盈流于外。尔时罪人即作是语。云何此处无好城廓及好山林使吾游戏。乃处如此不净物间。作是语已。狱卒罗刹以大铁叉。擎阿毗地狱及诸刀山。化作宝树及清凉池。火焰化作金叶莲花。诸铁嘴虫化为凫雁。地狱痛声如咏歌音。罪人闻已如此好处吾当游中。念已寻时坐火莲华。宁知今日莲华来迎非是此火花也。

  释曰。以四义故知非火车。一以行。二以相。三以语。四以佛。此四义异火花。一以行者。观佛三昧经说。罪人造罪。犯四重禁。乃至毁辱所亲。不生悔过。不遇善友教令念佛。故所见花是地狱相。今此下品等三人。虽复生来造罪。终时遇善知识至心念佛。以念佛故灭多劫罪。成胜功德。感得宝池中花来迎。岂同前花也。二相者。彼经说。风刀解身。偃卧不定。如被楚挞。其心荒越发狂痴想。见己室宅男女大小。一切皆是不净之物。屎尿臭处盈流于外。今此念佛身心安稳。恶想都灭。唯见圣众。闻有异香。故不类也。三语者。彼经中说。地狱痛声如咏歌音。罪人闻已。如此好处吾当游中。观经中赞言。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彼是咏歌之音。此陈灭罪之语。二音既别。故不同也。四佛者。彼经一切火焰化为玉女。罪人遥见心生欢喜。我欲往中。坐金车已顾瞻玉女。皆捉铁斧斩截其身。观经言。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以此四义准知。莲花来迎不同观佛三昧海经说也。

  问曰。九品生人行有优劣。圣迎多少花开早晚。珍台宝华悉有差降。何因上品下生与下品下生。一种金花遂无优劣也。

  释曰。此有三义。一释云。此非往人花也。此或是佛来迎佛所乘花也。其人障重不感见佛。但见佛座犹不分明。犹如日轮曚昽似观也。二释。此人障重不感佛迎。但得金莲引生净土。故观经说住其人前。若是坐花。经何不说坐宝花也。三释。此是坐花。虽同是金华。大小胜劣。庄严粗妙自分二品莲异。何妨亦有差殊也。

  问曰。下品中生六劫花开。下品下生十二劫华开。为取此方日月岁数积以成劫。为取净土日月岁数以成劫耶。

  释曰。净土诸师亦有释言。取此方日月岁数。积成于劫。何以得知。释迦如来此方成道。说经为此娑婆有情。于彼华开之时。令此众生得解。故知只用此劫。明彼华开也。今释。不然。用彼方日月岁数。以成于劫。显彼华开时节分齐。何以得知。此有三义。一例。二教。三理而得知也。例者。如四天王天等六欲诸天寿命长短。皆约彼天日月而说。只如四天王天寿命五百岁。彼天日夜。取此人中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一日一夜。如是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如是彼天寿命五百岁。若取阎浮提日月计。当一万八千年为一月。二亿一万六千年为一年。如是彼天寿命五百岁。算阎浮提年。其数极多也。已上五天命渐渐增。日渐渐长年皆增下天一倍。故知彼天取其年命。还用彼天日夜。以日计月。以月计年。以年计命。故知净土以日计月。以月计年。以年计劫。不用此方日月劫也。二教者。如上品中生言。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故知花开经宿者。用彼方昼夜。夜即华合。昼即华开。斯即半劫为昼。为华开之时。半劫为夜。为花合之分。显彼上品中生之人华开时分。取彼经宿大宝花开之时也。上品中生一宿华开既然。上品下生一日一夜莲华乃开。故知还用彼方日夜也。不然者。宁容净土大宝华开取此之昼日而华开也。若彼大宝华开自取彼方日夜。上品中生华开同彼时节。上品下生一日一夜华开。翻乃同于此方日月。上品中生华开。乃晚上品下生之者。分华迟速义乃乖违。理必不然。故知取彼日月也。日月既尔。劫亦可知。三由理者。若日月华开乃用彼方日月。若经劫华开乃用此方劫数者。即中品中生七日华开。若望此方计当七劫。下品中生六劫方开。若望彼方计当六日。宁容中品华开之日迟于下品六劫华开耶。又下品上生经七七日。莲华方开亦迟下品中生四十二劫也。以此道理进退推徴。故知彼劫不用此方劫也。

  问曰。彼既经劫莲花方开。为由有罪障。故华开迟晚。为由胜功德。故多劫在彼花中耶。

  释曰。准依下品下生。经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以此准知。彼亦有罪障。由斯罪障故经劫华开。不然者。何因九品行业不同。华开早晚各有差降也。

  问曰。若彼有罪障华开迟晚者。何由此业障不感苦报耶。

  释曰。虽有罪种。以其前生发菩提心。至心称念阿弥陀佛诸罪消灭。纵有微细业种。不能为异熟因牵生苦果。唯以其业种极羸劣。故知念佛功德损其势用。又以念佛功德之力。感得净土殊胜之身。于彼身上。苦果无由而得现起。又以佛本愿力不得现行。但有余障障其莲华。不得速启。故无量寿经云。由疑彼佛不思议智。生彼胎宫。无有众苦。但五百岁中胎宫掩闭。此亦如是。障花开也。虽障花开花中无苦。而此罪种但有障华开力。无招苦报之功。犹如杀生之业等流果中。能障人天长命之报也。

  问曰。观经言。下品下生十声念佛。于念念中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罪既灭除。何故华开已后观世音菩萨为说实相除灭罪法耶。若有罪可除者。何因不障生净土。而得往生耶。

  释曰。此有微细障未尽。故经说除也。然罪障微劣念佛善强。乘佛威神不妨得生净土。以彼罪人造众重罪。业势力能感恶道。受苦无穷。然由念佛功德善根。消彼重殃感果势力。不能牵引恶趣受生。然念佛行粗细障犹在。故华开已后遇彼二尊为说甚深诸法实相。其人方能观法身佛。境智微细始能除彼微细业障罪种功能。故言为说诸法实相除灭罪也。

  问曰。何故无量寿经上卷四十八弘誓愿。云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唯除五逆。寿经下卷即言乃至一念皆得往生。何因同是一教。前后两文言一言十。遂有差别。

  释曰。此无别也。文虽有异而义本同。愿中乃至十念。此即以少至多。下言乃至一念。斯即以多至少。参差互举。本无妨难。法藏比丘以少至多。而发愿言。临终之者。忽遇胜缘方劝称佛往生净土。或得称佛一声。已从后世。或得称佛两口即就命终。或更得称三四五六乃至七八及与九十。随少随多皆生净土。然此人生来不造五逆诽谤正法。随念多少悉得往生。如造五逆。诽谤正法。忽遇胜缘教令念佛。要满十口始得往生。一声九声遂便不往。故言乃至十念。除逆谤人。此乃约数言除。非是毕竟除也。久学读已解此愿言。初学乍披多迷斯旨。乃为异释。莫会宗途。大圣释迦预知后代惑斯圣典浪起推求。故言乃至一念。而愿斯教若能多念有重罪者皆生。乃至一念亦生。即除于逆谤。上下互说显教分明。欲令未来于教开悟也。

  问曰。未知念佛灭八十亿劫重罪。得生西方。为灭种子。为灭上心。若灭种子。种子灭除要须圣道。见人法空方能灭种。念佛功德虽复无边。此是闻思等善心。如何同于圣道。能灭种子罪业。若灭上心。罪福两业不得俱起。起罪业时不得念佛。正念佛时不得造罪。善恶不并。无二上心。如何念佛能灭上心罪也。

  释曰。非灭种子。非灭上心。上心之罪刹那自灭。不须念佛方始灭除。又善恶不俱。念佛之时罪已先灭。或时未起。正造罪时念佛已灭。念佛不可灭其上心罪也。唯灭种子念念相续能感三途恶报功能。若不念佛。此罪种子有势力。能感当果恶趣之报。由念佛力。令其种子感果功能势力衰微不能招报。故名罪灭。虽有种子在本识中相续而起。无感报势力。犹如羸瘦病人。虽身复有在于床上。无有起动执作功能。罪亦如是。无有势力能感当来恶趣之报。故名灭也。此灭种子势力。非灭种子之体。故六种转依中。名损力益能转。

  问曰。此念佛力能灭种子感果功能。未知此种子力能已灭。后遇恶缘能令此种子。更有势力能感恶趣报不。

  释曰。有亦不废。如诸菩萨修诸善法。厌伏对治烦恼种子。势力衰微不能现起。后还有力能起现行。现行烦恼熏习力故。令烦恼种子转有势力。亦如二无心定厌于六识令不现行。出其定已心还能起。恶业亦尔。由念佛等力。令无感报种子功能。后退不修善。更造恶业。亦令旧业更生感果功能相续。若复从此长遇胜缘。恶法渐微。善法渐盛。能入圣道遂体永灭。

  问曰。恶业种子既由念佛。灭除种上感恶趣功能。令不能招三恶趣果。未知念佛等善。能招善趣净土功能。由造重罪。亦令念佛善业种子感净土果。其功能灭不。

  释曰。以善翻恶义亦应有。如一念瞋心能障百千法门。如遗教经言。瞋恚之害即破诸善法。又言。劫功德贼无过瞋恚。故知恶亦能灭善。非灭善灭善种感果功能。故知又善恶相违更互相灭。如一生修善能感善趣。垂终失念起诸恶业。遂灭生来一切善品。垂此后恶即落三涂。如有生来具诸不善五逆十恶。无罪不造。临终念佛具足十声。灭众重罪得生净土。以此准知。观诸行者至命终日。当须用心勿起恶念丧诸善品。专心念佛往生净土。经有诚教。可不信哉。

  问曰。今学净土业者。既行念佛三昧。未知此法定有何教。今诸方道俗多生疑惑。将无圣教伪行佛法。诱引凡愚大增诽谤。请陈至教以除疑网。

  释曰。诸大乘经说此三昧其文极众。如华严经数处皆说念佛三昧。其文极广。故涅槃经.观佛三昧海.贤护.般舟三昧.观经.鼓音声王.大集月藏分.地藏十轮经.占察经.文殊般若.花首经.大智度论等说。如花首经名一相三昧。文殊般若名一行三昧。观佛三昧海经名观佛三昧。贤护经名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花首经言。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法界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文殊般若言。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一行三昧。涅槃经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目前。观佛三昧海经及贤护经最广明是念佛三昧。不可具说。劝诸行者。披寻圣教自当得知也。

  问曰。念佛三昧修学之者。为是菩萨行中修道次第。为非次第而修学耶。

  释曰。此正是菩萨修道次第。何以知然。如华严经四十五说。时文殊师利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善知识。如是等种种赞叹。略为说法。即令往觅功德云比丘请学菩萨行。其功德云比丘。即教善财念佛三昧。故知第一善知识是文殊师利。观发菩提之心。第二善知识功德云比丘。即教念佛三昧。如是展转经百一十城。求善知识。一一善知识皆教一法门。乘一法门。后得一法门。悉是菩萨修学次第。故知发菩提心为万行之首。此学念佛三昧为万行之次。以此准知。念佛三昧正是初发心菩萨修学次第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7 07:39 , Processed in 0.0610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