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343|回复: 1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一七卷)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30 23: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一七卷)  2002/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17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法海菩萨偈颂第十首:
  【从地而得地,住於力地中,亿劫勤修行,所获法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明,这一首偈的大意是「善知诸地」。「从地」,清凉大师说这就是「出心」。「出心」怎么讲法?譬如菩萨证得初地,初地修行圆满了,就要证二地了,他一定从初地出、二地入,这里头就有出入。二地菩萨到三地,二地出、三地入,出离前面这个地位的心。『住於力地中』,这个「住」就是入;大师在此地说「得地」就是「住入」;「力地」就是「佛地」,如来果地上十种智力圆满。「住於力地中」,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成佛了。菩萨从一地、一地一直到等觉,等觉是十一地,还要出十一地才能够「住於力地中」,这两句话是这个意思。修行要多少时间?『亿劫勤修行,所获法如是』,「如是」是总结前面所说的方便,成就圆满的智慧。
  这首偈,我们学习要怎样落实?首先你要明了,菩萨从初发心修到如来果地,时间是亿劫。一些大乘经上常讲「无量劫」,世尊方便说,说为「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方便说,但不是妄语。三大阿僧只劫从哪里算起?从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从这个时候算起,一直到成佛。也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修到法云地,要三个阿僧只劫,这是《华严经》上说的。第一个阿僧只劫修满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修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那个地位是法云地的菩萨,等觉还不在里头,愈往上面去愈难。从这个说法我们能够想像而知,等觉应该是一个阿僧只劫。你看他的位次,前面一个阿僧只劫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只劫七个位次,第三个阿僧只劫三个位次,恐怕第四个阿僧只劫一个位次。如果再加上前面,没有破无明之前生生世世所修的,那个时间之长是无量劫,没有耐心怎么能成就!
  世出世间法不论是大事、小事,要想成就都要靠耐心;小的耐心有小成就,大的耐心则有大成就。我们今天在初学,初学没有耐心,你就不可能有成就。世出世间法起头,老师、善知识就是教你忍耐,你要懂得忍耐是修什么?是修定的前方便。学佛的同修,你们听经听久了,多少会有个印象,「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这样教导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这个众生包括凡夫到菩萨,九法界有情都是这个原则,没有例外的。
  你如果想自作聪明,你不妨试试看,看你有多大的成就。不守规矩、不循法则,世出世间法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有成就的。中国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三千年中我们没有见到一个人。守法就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初学遵守老师的教诫,你要是不守老师的教诫,你何必依他为师?那就没有必要了。既然依他为师,我们俗话讲拜他为师,那就没有话说,完全要依教奉行,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做。这个老师是个好老师、明师,这个老师的道学确实有师承,他不是闭门造车得来的,他也有老师,老师还有老师,追到最初的老师本师释迦牟尼佛。由此可知,我们这个道是从哪里接来的?是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传到我这个地方,我得到了。确实有根,像树有根、像水有源头,这个修学值得我们信赖。我学佛跟李炳南老居士,总得先打听打听李老师的老师是谁?在以后知道了,是印光大师,这个净宗还能错得了!印光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师,有师承,我们跟他学准没错。他当年怎样教我的,我在培训班就如何教同学们。这不是我的教法,老师怎么教我的,我也怎么样教你们,我没有一点私心,我不吝法。
  初学最重要的是守规矩,然后你才真正能够『从地而得地』,这句话要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的成绩步步高升,像读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你慢慢会往上升,你要如法的修学。你要不遵守这个方法,可能你会年年留级,甚至於被开除了。什么叫开除?你退心了。可能你又会学一些旁门左道去了,你不顺老师的教导。
  培训班里面,《内典讲座之研究》是学习讲经的方法;《实用讲演术》是很好的演讲参考的资料;《内典研学要领》,那是我在台中学习的时候的一篇心得报告,我们印在一个小册子里头,供养大众。我依照这个方法修习十年,十年之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升了修学的境界;我们一般讲,对於经论上有所发挥,那是十年的基础。学讲经并不困难,难在发挥,发挥就是光大经教的义趣,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心得。
  我常常劝勉同学们,要把经中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经中的教训变成自己生活行为。你修道有得於心,你修行有得於身。有得於心,你心开意解;有得於身,我们一般人讲,你改造了你的相貌跟体质,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你的心觉悟了,你的心与性德相应,这个时候才能有少许的发挥,不敢离开祖师的原则。祖师们注解这些经论,我们不依他的言语,要依他的原理原则,才不至於产生错误,产生错误自己要负责任。你看看百丈禅师那个野狐禅的故事,「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
  讲经说法要负责任,不能够误导众生。众生自己听错、曲解,那个责任是他的,讲经的人不负责任。讲经的人把意思讲错,误导众生要负责任。所以初学小心谨慎,真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怎么讲法?讲注解,一句都不敢发挥,这是老师以前教导我们的。讲注解,注解里面有我懂得的,还有一部分不懂。那怎么办?不懂的不讲,不讲没错误,顶多是你讲漏掉了,我没讲错。讲我懂得的,我不懂的不讲,决定不自己发挥意思,没有过失!顶多说你讲得不怎么好,说你过失,毛病找不到,那就是好手。
  李老师以前教我们讲经,对我们要求的标准就是这样,讲得虽然不好,没有过失,行家来听都挑不出毛病。我讲得很简单,讲得很浅显,没有毛病。譬如「如是我闻」,「如是,这部经是佛说的,我阿难尊者亲自听佛讲的」,没讲错,讲得是很浅显,但是没讲错。「一时佛在只树给孤独园」,「释迦牟尼佛,一时,有一个时候」,我们不指定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我们今天讲「有一天,佛在什么地方」,这没讲错。李老师教我们学习讲经,从这个地方开始。
  古大德对於这个经教发挥地方很多,能不能学?不学。只学把表面文字讲得清清楚楚,这是初学。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味道,但是决定没有差错。学习过程当中,现在一般的年轻人大概不愿意学这个方法。为什么?枯燥无味。要知道枯燥无味是一切趣味的根本,这个道理普通人不懂,老师懂!像我们今天要盖几十层的大楼,枯燥无味是什么东西?地基。楼还没起先打地基,打地基那真是枯燥无味,什么东西都没有,但是几十层的大楼从这个地方建起来的。现在人觉得这样枯燥无味,不愿意学,地基不愿意打就要大楼,所以怎么盖都盖不成功。稍稍盖上去就倒塌掉,不是歪了就是斜了、倒掉了,永远盖不成。那你一生只有住小茅篷,高楼大厦你没有分。谁懂得这个意思?我们看到「从地而得地」,这就是按部就班,这就是持戒,有顺序有先后,从那里做起。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学会了享福,不知道修福,不知道惜福,那个福报很快就享完了。
  我们在国外的时间多,看到国外的老人晚年生活确实很苦,非常寂寞。有些情况稍微好一点的,老夫妻两个人都在,儿女都离开家庭各奔前程,晚年剩下孤孤单单的老人在家里。如果老夫妻走掉一个,孤孤单单一个人,一天到晚没有一个人跟你说一句话,这个生活多寂寞、多可怜。我们遇到了,跟他打个招呼,我们从表情上能看得出来,他非常感激。送他一点东西吃,有的时候他流眼泪,说你们真正是好人。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国过去的家庭,大家庭制度儿孙满堂。老人跟小孩生活在一起,年轻人去工作,小孩在家里,老人在家里,老人教孙子,确实有家教。有的家庭大,家里面开课,请一个老师,叫私塾。请个老师教家里面这些子弟,老师教,家里头的老人也教,根扎得好!现在中国也模仿西方人,采取小家庭制度,老人不管了,老人悲哀!老人可怜!
  我们实在讲很想办一个老人院,尽我们能力帮助一些老人。我们对待老人像对待自己父母、祖父母一样,尽一份孝心。你要问为什么这样作法?佛菩萨教给我们。大乘戒经上佛讲得很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孔老夫子也是这样教人,看到年龄大我二十岁以上的人,我要以对待父亲的礼节对他;大我十岁以上的人,我要以对待长兄之礼待他;小我二十岁的,就要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儿女,要爱护他、要照顾他、要教导他。这是仁。
  现在这个教育没有了,社会怎么不乱!今天社会的乱象根源在哪里?教育丢掉了。父母不爱护子女,娇生惯养,不爱护。你保护得再好,照顾得再好,他走到社会上是死路一条。为什么?什么都不会。在社会上遭人嫌弃,人家讨厌他,都不愿意理他。这哪里叫爱护子女?真正爱护子女,你要想到他将来到社会上顶天立地,样样都拿得起来,样样都可以做大众的榜样、模范,博得一切人对他尊重,这是教养。所以中国古人懂得爱护子女,万万不可以从小娇生惯养,那就完了,你害他一生,那是把子女当作宠物来对待。
  所以真正爱护的是严加管教,老师对学生亦复如是。老师要成就这个学生,管教就非常严格。但是今天这个时代,人都讲人权,都讲民主自由开放,麻烦来了。父母能不能管教子女?不能。你要管教是侵犯人权、虐待儿童,父母犯法,不得了!老师能不能处分学生?不能。处分的话,老师犯罪,父母要到法庭去告老师,现在社会是这个现象。所以自己要成就,那就是自求多福。换句话说,谁都没有权力干涉谁,不像从前。
  我这个年龄,我念小学的时候,在学校里跟同学打架,被老师处分,打手心、罚跪,当然哭哭啼啼的回家。父母一问,今天在学校里跟同学有争执,被老师处分。到第二天,我父亲陪我一道去上学,备了一份厚礼感谢老师,从前是这个作法!老师对我的孩子这样认真管教,第二天去道谢,送礼物给老师,我们对老师不能不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师重道,父母做榜样给子女看,要听老师的教诲。现在这个事情只能讲故事了,这种教学方法,老师跟家长双方的心态都没有了。
  年轻人要能成才,谈何容易!「才」,也许在技术上、能力上,这种才艺可以学到,德行没有了;德行没有,社会肯定动乱。为什么?人都自私自利。尤其崇尚竞争,有我无人,头脑中念念所想的是如何损人利己。人人都干损人利己的事情,彼此一定发生冲突,这个冲突就引起斗争、引起战争、引起天灾人祸,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遵循法度。在佛法里面讲,找到最初的根本就是不知道持戒、不懂得守法。你才想到这个经文的字字句句,它的意思有多深有多广。
  今天同学你们初学讲经,你们一上台自己就发挥,我们有没有权力来阻止你?说老实话没有权力,因为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谁能阻止!但是你这种修学方法很难成就。为什么?你不知道自己奠定自己的基础。我跟你们同学说过,我年轻的时候确实很聪明,我的记忆力很好,书看一遍我能记住。我听李老师讲经,听一个小时,到第二天覆讲,我至少可以讲到五十五分钟,我有这个能力。我也有很多意思想发挥,老师不准,不准我们就不敢,决定遵守老师的教训。那是什么意思?以后慢慢明白了,老师成就我的忍辱波罗蜜、禅定波罗蜜。他给我的时间是五年,五年之内决定要遵守他的方法;换句话说,叫你忍五年。而实际上我用这个方法用到半年,我就知道这方法好,出乎我意料之外。还不到五年的时候,我就跟老师讲,我说:「老师,五年不够,我决定遵守老师的方法十年。」他点著头笑笑。
  我明白了,根要扎得深,底子要厚,厚积薄发,你以后发出来的力量才大。这是古老的教学方法,是古圣先贤修学的经验,现在人哪里懂得?他不是妨碍你,是希望你将来力量发出来大,所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现在就想发,你没有底子,你发的有限、很平常。今天我们只能把古大德这些经验方法说给大家听听,提供给你做参考,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如教奉行,能不能有成就,完全靠你自己的缘分、福分。
  《华严经》第二品我们快要讲完,三十九品,已经用了一千个小时。不断在听讲的人,我相信对你会有帮助,你的心量拓开了,你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跟从前不一样了,稍稍能在这上用一点功夫,我相信会心开意解、法喜充满,这个小小的成绩应该是有的。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常常把华严境界放在心上,常常想,想久了,不知不觉你就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一切诸佛如来的境界,不知不觉你自己就「住於力地中」。你所获得的就是末后讲的「所获法如是」,「如是」两个字是指什么?就指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你就契入了。现在无论你是不是已经契入,或者是没有契入,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亿劫勤修行」,依照经中所说的好好的去修。
  经可以听,多听。行要抓住纲领,行是生活行为。从哪里修起?出家同修要从沙弥律仪修起,离开沙弥律仪不是出家人。在家同修从哪里修?三皈、五戒、十善。十善业道是根本,行门里头的根本依。「净业三福」是一切修行人的基础,根本的根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根本的根本。三皈是学佛总的指导原则:第一条皈依佛,意思是觉而不迷;第二条皈依法,意思是正而不邪;第三条皈依僧,意思是净而不染。佛法的修学总原则总纲领是觉、正、净。觉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正是纯正,决定没有邪知邪见,决定没有邪行,思想、见解、言行纯正如法;清净不染,心清净、身清净。这「亿劫勤修行」,你才能够获得佛菩萨的境界;换句话说,你才能够获得佛菩萨的生活,我们过佛菩萨的生活。
  请看「如来现相品」,东南方慧灯菩萨偈颂: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慧灯普明,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这一段是说偈的仪式。清凉在《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的德号跟前面所说的完全相同。这十首颂是「赞诸菩萨悟入深广,由三昧力,见佛三昧」,就是答覆前面大问里面的「云何是佛三昧」,这十首偈颂是现相答覆。从清凉大师这个简单的开示里面,我们要体会到「三昧」是修行重要的科目。三昧是梵语,意思是正受;换句话说,正常的享受。我们六道凡夫的享受不正常。学佛总得要有觉悟,如果没有警觉心,学佛的成就就很难。警觉心愈高的人,他的成就愈大,他的收获愈多。
  凡夫的受,佛说有五种:心有忧喜,身有苦乐,当「苦乐忧喜」暂停的时候叫舍受;暂停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如果永远保持著「苦乐忧喜」停止的状况,那就叫三昧。现在为什么不叫三昧而叫舍受?因为时间太短,你没有办法保持。所以凡夫之受叫六道轮回,「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这五种受不正常。罗汉、菩萨、如来他们的受是正常的,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叫真乐。
  所以极乐之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之乐是相对的,有苦有乐。极乐是什么?苦乐两边都没有了,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极乐世界!这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从哪里表现?最能令我们感受到的是我们供养的佛像,无论是塑造的,或者是彩画的。你看到佛像,你有什么感触?我看到佛像,我就想到他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他在三昧中。我应当学他,在生活当中、在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如何能够保持清净平等心。清净平等心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若有苦乐忧喜,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了。供养佛菩萨的形像,功德很大。功德在哪里?你要晓得,功德就在这里。我们见到佛像,自自然然向佛像顶礼膜拜。拜的是什么?拜的是他的德行,佩服的、敬仰的就是他在一切法里面如如不动,这个形像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为什么他能做到我们做不到?偈颂里头告诉我们,我们好好的在这里面学习。第一首:
  【一切诸如来,远离於众相,若能知是法,乃见世导师。】
  说出来了,我们要知道学习。『一切诸如来』,这一句把十方三世诸佛如来统统包括尽了,一个都不漏,都包括在其中,没有一尊佛是例外的。他们怎样成就三昧?『远离於众相』,就这一句。怎么离法?《华严经》里面常常讲到,诸佛如来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统统都离了。离妄想分别执著才是真正究竟圆满随顺法性,不造业,他的境界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一真法界」。菩萨亿劫修行修什么?就修这个。
  「远离於众相」,这个「众相」是一切相,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依正庄严都在这一句里头。怎么离法?即相离相,离即同时,离即不二。离不是说离开不要它了,那是做不到的,即相而不著相就叫离相。什么叫「著」?你在相上起了妄想,著了;起了分别,著了;起了执著,著了。著相是凡夫,不著相是圣人,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我们凡夫就像经上讲的,总的来说,我们著了我相,把自己这个身体当作是我。我们想想对不对?我们对这个身体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妄想?著了我相。
  《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我见」,「无我见」是离妄想,「无我相」是离分别执著;妄想是无明,分别执著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够像阿罗汉、菩萨、诸佛如来,这身相有没有?有,很有用处,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即相离相,对这个身体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得大自在。这个身体有它很好,没有也很好,决定随缘。有,珍惜这个缘。为什么?利用这个工具帮助许许多多还没有觉悟的众生。所以这个身对我来说是什么?是一个帮助众生的工具。
  诸位想想,如果没有这个身,没有这个工具,我们今天在此地就不能把《华严经》字字句句跟大家讲清楚、讲明白。这个工具不错,要好好的爱护它、好好的保养它、好好的利用它。世间人把这个工具以为是「我」,只要有了我,必定就从这里头生起自私自利,那他就造业了。生起自私自利,必定干损人利己之事。所以迷了,这个工具就造无量无边罪业;觉悟了,这个工具就为一切众生服务,我们一般讲修积无量无边的功德福报,一念之差。觉悟之后要把这个工具发挥到最大的功能,佛家的术语讲「普度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为一切众生服务。
  常作如是观、常作如是思惟,说不入华严境界,我不相信。华严境界我们一生当中能入,关键就看你会不会学。宗门大德常讲「你会么」,在你会不会。这个会不会,头一个要把错误观念转过来,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的工具。「我」是什么?《华严经》上讲得很多,「我」是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是我身,清净的觉性是我心。我在讲席也讲了很多次,我说的也很具体,虚空法界是我心性,刹土众生是我法身,这个意思到底下一品,往后有很多地方会详细说到。我们要能把这个观念转过来,那在菩提道上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凡人总有想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想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凡人肯定有,觉悟的人没有了。我们要学,要在这里下功夫。学什么?放弃。放下舍弃,决定没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没有了。你能把这个放下,这叫做从根本放下,往后菩提道上自然一帆风顺,你的大慈悲心油然而生,你能真正做出我们世间人所谓的牺牲奉献。为谁?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他们服务。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30 23: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一七卷)  2002/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17》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服务的项目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服务项目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佛法讲的破迷开悟,这个服务项目比什么都重要;换句话说,无量无边服务的项目,都是以这条为主轴。好像一棵大树一样,这是树的根本,无量无边服务项目都是枝枝叶叶,都是附带的,这是根本。我们有这个愿,有这种行帮助众生,到最后的果报是什么?成就了自己,这个时候才知道自他不二。所以不肯帮助别人的人,永远没有办法成就自己。你想想为什么?自私自利不能突破,也就是我执没有法子突破。我执不破,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是六道里面的生死凡夫。
  出六道的人跟在六道里面的人,什么地方不一样?心跟念头不一样。六道里面的人确确实实像《金刚经》讲的,他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他没有办法突破。不是六道里面的那些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诸佛如来,他们肯定没有四相、没有四见,他们比起六道众生,无论修学哪一法,高明太多!为什么?他具足真实智慧,他随顺性德;性德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本具的德能,本具的相好,他随顺!随顺性德,随顺这三个圆满: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要想契入诸佛如来境界,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比四圣法界高得多了。六凡跟诸佛如来的境界当中是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一般修学大小乘过度的一个境界。修华严、修净土不可思议,不需要通过这个过度的,一出六道就入佛境界。好,太好了,太殊胜了。怎么作法?你不能不懂,四相四见的意思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透彻、很明白,含糊不得,要知道落实;落实就是我们讲的修行。
  我在这一方面,常常劝勉同学,「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得人身闻佛法,就应当立志做世间第一等的好人。所以这些年来,我常常讲「四好」,要落实在四好。第一个我要存好心,要落实好心。好心是真诚心,真诚里头没有一点私心,有一点私心就不诚,有一个念头就不诚。古人讲诚的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一念不生就是此地讲的「远离於众相」。哪一天你的诚真正出现、落实,你就是菩萨,你不是凡夫,你已经超越六道轮回。不但超越六道轮回,你超越十法界,为什么?你的真心现前。
  诸位要晓得,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是什么?你会起心动念,你会胡思乱想,你用的是妄心。诚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妄想。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要怎样把我的真心显现出来?妄想断掉了,真心就现前。佛家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不一样,目标相同。目标是什么?断妄想。你要是不断妄想,那怎么行!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来断妄想?用执持名号,这是无量无边法门里的一个法门,我们采取这个。念头才生,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妄念打掉。到最后成就的时候,这一句「阿弥陀佛」也放下了,现在要用这个方法。为什么?对付妄念,到妄念完全没有了,这个「阿弥陀佛」名号也不要了,诚心就现前,真诚现前了。
  真诚是大菩提心的体,就是真心理体。这个心起作用,对自己是深心。深心大家不好懂,我讲的深心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我用这个来解释深心,大家就好懂了。他受用,处事待人接物用慈悲心,大慈大悲是对众生的。这个心现前,就是《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这个心现前,你的妄想没有了;妄想破一分,分别没有了,执著没有了。还有分别执著,你这个心没有现前。
  这个心现前,我们再问,还有分别吗?这个话《坛经》里面六祖问过永嘉大师。永嘉大师明心见性,真诚心现前了,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六祖给他印证。印证完之后,又问他一句:「你还有分别吗?」永嘉说得好:「分别亦非意。」六祖点点头:「汝如是,我也如是。」你看看,汝是你,你、我这是不是分别?是不是执著?「亦非意」,不是分别、不是执著。凡人说你说我有执著、有分别,觉悟的人说你说我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你」跟「我」的说法是什么?是方便教化众生的,随顺众生说的。众生说我,我也说我;众生说你,我也说你。自己心里头有没有你跟我?没有,这叫「分别亦非意」。这个分别是随顺众生分别而分别,是帮助他们开悟的,悟了以后决定没有分别。换句话说,表面上跟众生没有两样,骨子里头不一样。骨子里面,众生随顺烦恼习气,他这个相里头有苦乐忧喜舍,觉悟的人随顺自性般若智慧,外面现的这个相没有苦乐忧喜舍,不一样!
  我们要学佛这些道理、这些事,你不能不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然后修,把我们错误的地方修正过来。你就懂得在哪里修了,不是在事相上修,在心地上修。心正,行当然正,我们的身体决定不会做「杀盗淫妄」。众生身为什么会做「杀盗淫妄」?迷而不觉,他随顺烦恼习气,他才会干这些事情。如果随顺法性,哪里会有这个事情!不要说没有,念头都没有。自性里头决定没有「杀盗淫妄」的念头,只有阿赖耶识里有「杀盗淫妄」的种子。诸佛菩萨、法身菩萨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都没有了,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怎么会有这个念头!怎么会有这个行为!这样修行才叫到家。
  我们现在是凡夫地,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要怎么样学佛?严持戒律。一定要晓得,戒律里面所说的,完全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我们今天持戒为什么这么难?是我们放逸惯了。习惯成自然,现在叫你改过来,你觉得很痛苦,这是一个瓶颈,必须要突破。突破之后,你才晓得戒是清凉法、戒是大自在。谁知道?透过这个瓶颈的人知道。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跟戒律就相应,一丝毫勉强都没有,一丝毫的造作都没有,他怎么不自在!
  心清凉自在,身也清凉自在,境界亦复如是,他当然常生欢喜心。他这个欢喜不是「苦乐忧喜舍」的喜,这个意思很深、很难懂,凡夫去想像永远想不到,绝对不是你想像能想像得到的。你的想像的范围也很大,是第六意识,这是想像,能缘到阿赖耶,缘不到自性。明心见性那些人的境界,第六意识缘不到,你想不到。所以佛才在经上,特别是《华严经》上,常常给你提的「不可思议」。你要去思,错了;议是你要去说,你说你也错了。凡是觉悟的人,他肯定住不思议境界,不思议境界就是华严境界,不思议境界就是极乐世界,不思议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跟你说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十法界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凡夫之人不达事实真相,认假为真,过失在这里。
  我们对於这句经文要特别留意,不能误会,以为「远离於众相」是一切都不要了。你要这样解释,真的叫「三世佛怨」,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听错了。《金刚经》上讲的四相是把众相归纳为四大类,万万不能够错会了。但是凡夫没有这个智慧,常常把意思看错,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怨」。佛没有说错,是你听错了,你会错意了。佛没有过失,过失在你自己。教化众生确实是要看程度,程度低的不能说高,所以叫应机说法。
  现在一般是什么程度?小学生的程度,幼稚园的程度。《华严》是博士班的课程,怎么能说这个法!教现在人从哪里教起?因果教起,从做人教起,你得会做人,像个人。做人的基本条件是五伦、五常、八德。八德,古人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另外一种说法古时候常讲,现在人少讲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实在说古时候那个讲法意思深,效果显著。一个人真正能够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面所讲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自然就做到,所以古人这个说法我肯定。
  现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没有「孝悌忠信」,没有「礼义廉耻」,这八德有名无实。五伦是性德,五常跟八德全是性德,所以随顺性德,这是人;违背性德,那不是人。不是人是什么?三途众生。三途众生偏离了性德,事实真相不能不知!所以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原来是随顺性德,绝对不是随顺古人的教条,被他牵著鼻子走。这个说法是魔说,这个说法是令一切众生受苦受难,真的是帮助一切众生断善造恶。圣人的教诲不如是!是教一切众生断恶修善,断恶修善你的果报好,种善因得善果。魔教人决定与自性相违背,教你什么?教你断善、教你造恶、教你竞争、教你斗争、教你损人利己。果报是什么?天灾人祸,这是花报,果报在三途地狱。这个事情我们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
  现在别人伦常道德不要了,我们要,我们一定还是认真遵守,循著这条道路走。我们这一生过得很快乐,过得很自在、很幸福,不比别人差,我可以给大家作证明,我就是行的这条道路。你们要说这个道路不好,这个道路落伍,你看看我落不落伍?这是证明!我们在经典上常常讲的形相,把形相摆出来给人看,我这是伦常道德的形相。
  『若能知是法,乃见世导师』,你要是对这个法真正通达明了,依教修行,你就见到世尊导师。这句话是你能够见诸佛如来,「世导师」就是诸佛如来,你就能见佛了。见佛当然入佛境界,不入佛境界你怎么见得了!这首偈的关键,就是在第二句「远离於众相」,学佛要在这里学。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7 01:34 , Processed in 0.0412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