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158|回复: 0

卍续藏第61册No.1149注十疑论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2-1 12: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49 注十疑论》

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49 注十疑论


  No. 1149-A 注十疑论并序

  天台智者大师说(沙门澄彧注 沙门赞宁序)

  序曰夫谈大人境界者卒不可贵信盖难信之法也譬若观君王之尊贵叹曰我必不能亲近欤一旦因依致之于左右此他力之验也惟智者大师能焉自登忍力作师子吼吼声普闻可畏难解喻如卿导之言不体异邦之路奚通是故吴山澄彧上人挥弥天之笔章句出焉令披文见意不俣终日也领彼迷儿归于父舍末有道赞人者专修净业诱掖众多令愚称赞于此门约我往生于彼土序冠论首以先启行。

  时大宋太平兴国八年初建鹑味月序

  No. 1149

  净土十疑论注

  诸佛境界非土非身随顺群机强立依正然括一代圣教总明四土三身一染净同居土凡圣同居二方便有余土全断见修烦恼三乘人居三实报无障碍土分断根本无明烦恼法身菩萨居四常寂光土唯妙觉法身所居若二土对明则娑婆同居秽土安养同居净土以彼虽无三恶具有人天也一师明四土云一法性土法身所居二自受身土自受用报身所居此二土即前常寂光土三他受用土他受用报身所居为初地已上菩萨现一分细相者即前实报土四变化土变化身所居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现一分粗相者即前方便有余染净同居二乘土今安养即他受用变化二土以地上菩萨见他受用土地前菩萨二乘凡夫见变化土也彼土功德快乐不可胜言故称赞净土经云假使经于无量劫以无量舌一一舌上出无量声赞其功德亦不能尽若能依经修三种净行十六妙观乃至临终十念成就者决定往生而惑者不信多起疑谤损自损他故智者大师略举十疑以微妙义往复研核决问疑网故云净土十疑论。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

  五浊者一劫浊劫名时分谓四浊聚在其时劫减时俣故名为浊故悲华经云八万岁至三万岁皆未有浊至二万岁时五浊始也二烦恼浊谓有贪嗔痴慢疑五钝使故名为浊三众生浊谓六道受生于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故名为浊四见浊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五利使并六十二见故名为浊五命浊谓连持色心为命命短名浊。

  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即是无大慈悲心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无生忍已还及初发心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中于恶世中救苦众生为此菩萨愿云先证无生忍然后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

  缚谓烦恼能缠缚人凡夫具有故名具缚凡夫。

  虽有大悲心即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境强自无忍力心随境所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恶道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长者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瞋放逸故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

  地下狱名为地狱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具。

  受贫贱人身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焉能救诸疾人又大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属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接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趣船筏。

  南人名??北人名筏谓编竹木浮于汉河以运人物者也。

  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度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论云譬如婴儿。

  释名曰人始生曰婴儿胸前曰婴抱之胸前而乳养之名为婴儿。

  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羽翅未成只得依树傅枝不能远去羽翮成就(翮下革反谓鸟翅[长]羽云翮)方能飞空自在无碍凡夫无力唯须专念阿弥陀佛便得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阿弥陀佛证无生法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狱。

  入狱救苦随意自在故曰游戏门。

  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者愿识其教故十住毗婆娑论名易行道。

  易行道义出第五疑中。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

  法有二种一心法二诸法二种皆空心法空者众生真心虽具恒沙性德而本无烦恼无烦恼故名曰体空二法空者因果诸法从缘而起缘会而生缘散而灭生灭从缘缘无自性故名体空然此问词得理而失事答中自显。

  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阿弥陀净土岂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答曰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西方弥陀净土即此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住此者则断灭见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此念发阿耨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菩提心者不说断灭相。

  引金刚经证成者彼经善现领解佛意不以此二相观如来世尊意云不以相观但是遮诠须知一切如来皆具相好功德表诠之义若不尔者堕断灭见是知说相而万法森罗实无所得谈性而一如寂灭不碍随缘言阿耨菩提具应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觉。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谓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此偈四句初句所观境下三句能观观初句空观次句假观末句中观此即一心三观观一谛三境。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此偈破四性执计而明无生。

  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上二句明真谛无相下二句明俗谛宛然真是俗谛家之真万差自泯俗是真谛家之俗一生恒殊。

  又云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于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真俗一际体用共融从本如斯非适今也以不坏假名故则彼此生灭差别以说诸法实相故则彼此生灭自亡就不一明不二圣人得其意也于随缘所而谈不变于成事处而说体空迷徒失其旨也生灭外而求无生差别外而求平等谓生净土而异无生不谬哉。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见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

  心净土净此有二种一约性德自性清净心心念念无非法性之身刹刹尘尘尽是寂光土此则不明修证不立阶梯二约修德离垢清净三种净福十六妙观假他愿力发自信心舍此秽邦生彼净域此则思修不滥因果历然虽举二门终归一际。

  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瞋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第三疑 问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诸佛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念求生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得生净土。

  答曰一切诸佛净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心一境三昧难成。

  三昧正云三摩地此云正定又云等持谓离沉掉曰等令心住一境性曰持。

  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志得生彼国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菩萨阎浮提众生。

  阎浮正云瞻部此是树名此洲南畔有瞻部树因此为名提此云洲。

  心多浊乱为此别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者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多则心浊散慢以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力谓十力一是处非处力二业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无畏谓四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增有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成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则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问法身寂光可得平等今此土岳陵坑坎西方宝树华池云何报应三土亦得平等耶答法身是体二身是用寂光是体三土是用即体之用故净秽宛然即用之体故一味平等况净秽在机不在化主故像法决疑经曰佛将涅槃或见佛如沙门像或见佛威德相好端严或见佛坐宝华华说心地法门或见佛身如虚空无有边表又云或见[牛*勾]尸那城土石树林或见是七宝庄严或见三世诸佛菩萨所游居处或见是真如实相纯佛之境界。

  第四疑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求十方佛净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阿弥陀佛耶。

  答曰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圣教处处说法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此云觉者。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

  此经二卷曹魏朝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明弥陀佛过去名法藏比丘遇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者。

  观经。

  即观无量寿佛经此经一卷宋朝三藏疆良耶舍译明世尊为韦提希夫人说三种净业十六行者。

  往生论。

  开元录名无量寿优婆提舍此论一卷婆薮槃头造此云天亲。

  等数十余部经论等文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是偏念也又阿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又阿弥陀经(小阿弥陀经罗什三藏译)大无量寿经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等。

  梁朝译失译人名此经令人念鼓音声陀罗尼得生安养。

  云释迦佛说此经时皆有十方世界各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世界。

  世人以念佛功德少往生净土多生疑谤故诸佛舒广长舌相以为表证夫妄语舌短举世皆知诸佛慈悲舒广长舌表兹实语遣彼疑情言三千大千者四洲上至梵天各一千有铁围山绕名小千千个小千外有铁围山绕名中千千个中千外有铁围山绕名大千若算其数乃有百亿故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

  证诚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留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弥陀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有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阿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问诸佛化导平等何故弥陀偏接娑婆答诸佛化导虽等不妨各有因缘故世人至于嗟叹之时亦称阿弥陀佛有缘之验于斯显矣。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不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往生耶。

  答曰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在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

  一信心二进心三念心四定心五慧心六不退心七戒心八护心九愿心十回向心。

  十波罗蜜等。

  一施二戒三忍四进五定六慧七方便八愿九力十智若说六度六摄后四若开十度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四皆后得智摄又后四度助前六度令得圆满方便助前三度愿助进力助禅智助般若也梵云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即到彼岸也彼岸有二一者行十度究竟名到彼岸二者生死为此岸烦恼为中流涅槃为彼岸谓行此十度得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名为彼岸。

  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初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种住。

  十住者一初发心住二持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广说如华严璎珞。

  此约自力此具缚身卒未得生净土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向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是故十住毗婆娑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在于五浊恶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阿毗跋致此云不退转)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述三五一者好道相善乱菩萨法。

  我佛正法小乘即有无常无我寂灭法印大乘则有一实相印依之行必登圣果外道则不然迷惑邪见所说之法其相似善而实非善以邪乱正人不能甄分深成障道。

  二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

  浊世恶人见修道者不能成人之美反宣破毁之言汉书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子多诈狡狯名无顾。

  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人天之果非无漏善暂乐还苦名为颠倒梵行净行也。

  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悲。

  慈能与乐二乘虽七品行慈而众生不得其乐诸佛菩萨兴慈运悲拔苦与乐众生实得其乐故名大慈。

  五者唯有自利无他力持。

  前四种难非凡斥小此难大乘之行唯自无他既阙外缘故亦难也。

  譬如跛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故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因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行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

  引十住毗婆娑论者彼论第四卷易行品中明阿毗跋致行相甚难可得因别开方便说易行道云佛法有无量门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即苦水道乘船则乐若人能念十方佛阿弥陀佛等亦可疾得阿毗跋致前列外道相善等五义是智者大师撮彼论意略述难行之事。

  若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者亦可有漏凡夫不得见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得见佛身粗相也菩萨见微细相。

  粗相谓劣应身如释迦丈六软草为座等细相谓胜应身如释迦巍巍堂堂天衣为坐等。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

  烦恼即见修九十八使伏谓暂制不起灭谓永断其根。

  得生净土随分得见粗相菩萨见微细相。

  菩萨双断烦恼所知二障故见细相。

  此何所疑故华严经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其义也。

  第六疑 问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

  邪见摄五利使三毒摄五钝使。

  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耶。

  答曰得生彼国有五种因缘故得不退云何为五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长故得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音皆说苦空。

  苦集灭道各有四行苦空但空是苦谛下二行小乘可尔今此不尔岂可弥陀唯谈小行应明苦不苦亦苦亦不苦非苦非不苦空不空亦空亦不空非空非不空圆音普应佛意甚深依义不依文方契教旨故涅槃云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谛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又有漏凡夫生彼初见弥陀粗相闻有作生灭四谛苦空法后得阿毗跋致见弥陀细相方闻无作四谛圆妙之理经中且约凡夫初生故云苦空。

  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

  案小阿弥陀经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毗?致今纯诸菩萨者彼此二土声闻不同此则秽而多苦故罗汉厌于苦依欣于灰断彼则净而唯乐当身便为菩萨如释迦在世鹿苑罗汉岂同法华会上佛道声闻此中约后故云纯诸菩萨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7 02:55 , Processed in 0.0393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