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463|回复: 1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空法师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2-1 18: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讲述

  《解》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琺輪。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此段解文是劝愿劝行。大师说净土之所以殊胜是‘带业往生,横出三界’。一般说,断尽见思,证小乘阿罗汉果,或大乘七信位菩萨,别教七住菩萨才能超越轮回。当今之世没有一个人能作到。倓虚老法师说过,他一生看到参禅得禅定者有,开悟的一个也未见到。参禅不开悟,不能出三界。得禅定不过生四禅天而已。黄念祖老居士说,密宗在大陆近四十年来十亿人口中,学密有成就者只有六个人,不成比例。夏莲居老居士对于禅、密、教都有研究,晚年一切放下,佛不离口,珠不离手,人家说他迷在佛号中,他听而不闻,真是好榜样。

  西方世界不止带业即可往生,横出三界,虽然生到凡圣同居土,其他方便、实报、寂光三土也同时生到,因四土是平列的。方便土是断尽烦恼者所生处,实报土是法身大士所居,寂光土是如来果地。我们带业往生,一品烦恼未断,怎能一下子就圆净四土?此皆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加持所致。‘开显四教琺輪’,到了西方,一切法门均能听到学到,知此事实,应放下一切经论。西方有阿弥陀佛是老师,诸大菩萨是同学道友,环境优越,学必有成,何苦在此间苦苦的去追求?纵然有时间读这些大经大论,真能懂吗?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李老师说:‘我的意思你都不能解,还能解佛的意思吗?’这是真话。我劝大众念无量寿经,先念三千遍,每天三遍,念三年,心就定了。念时心要专要静,其他经典一律放下。无量寿经比阿弥陀经讲的详细,阿弥陀经言简义赅,不容易懂。无量寿经可帮助建立信心。我近三年的工力完全用在无量寿经上,不仅口念,要把经中教训时时刻刻记住,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念的愈多,体会的愈深且广,经中义理无有穷尽,你用一生的时间念这部经,其中义理皆无止境。用此经启蒙,兼以奠定三资粮的基础。‘四教琺輪’即无量寿经的发扬光大。

  ‘众生圆净四土’,比上面‘横具四土’要高要深。圆净四土至少也是等觉菩萨的境界。圆满无欠缺,即经中所讲‘一生补处’。此‘一生’二字是双关语,‘一生’是不要等第二生,又‘一生’是一生到西方即得到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这种讲法是合理的,有经文可作证明,即‘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及‘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指等觉菩萨,等觉以下称‘善人’,西方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之处。佛介绍这个法门如此详细透彻,听了之后再不相信,乃是善根福德不足,业障深重,应熟思之。下面两段经文说明如何往生,能否往生,非常重要,希特别注意。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十方世界人民一生到西方即圆证三不退。在一般经论所说,修到十地法云地菩萨才能圆证三不退。且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即等觉菩萨。娑婆世界一生补处者只有弥勒菩萨一人,在兜率内院,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降世成佛。西方世界后补佛无量无边,十方世界如有佛入灭,即往补其缺。西方世界如同后补佛的培训所。

  《解》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阿鞞跋致’,梵语,不退义。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已于前面玄义中详为解释。如果就娑婆世界说,藏教初果,通教见地(等于声闻乘之预流果),别教初住,圆教初信,四教修行到此地位,名位不退。但只是在断惑方面相等,智慧不等。藏教初果比不上通教见地,通教见地比不上别教初住,别教初住比不上圆教初信。智慧功德不一样。

  通教菩萨,别教十回向菩萨,圆教十信菩萨,名行不退(行不退中无藏教)。别教初地,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名念不退(念不退无藏通二教)。此亦仅就断惑言,都是平等的,智慧功德完全不同,圆教初住比别教初地超越甚多。

  ‘五逆十恶’,造极重罪,佛在一切经中说在一生中必堕地狱。五逆者:第一、出佛身血。提婆达多蓄意害佛,由山顶上推一大块石头砸佛,护法神由空中接住,但碎片掉下来把佛足碰出血。若害佛是结罪于一切众生,佛是三界导师,使一切众生闻法得度的机缘断掉,罪过弥天。第二、杀阿罗汉。罗汉是得道之人,教化一方,如害之乃是断多数人之慧命。真善知识影响千年万世,如孔老夫子在世并不出名,未作大官,一个普通不得志之人,不得已回家以教学为务,遵其教训必定得福,其所传是人天福报,功德尚且不可思议,何况佛的教化是世出世间无比的功德利益。第三、第四:杀父、杀母。父母对我们恩德至大,杀害父母乃属性罪,自然堕无间地狱。地藏经述之极详。第五、破和合僧。僧团乃培养佛教弘法人才之所,若破坏之其罪过亦堕无间地狱。诸佛出世也救不了,无间地狱时间亦为无量劫。十恶为: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嗔、痴。造十恶之人看其用心如何,分上中下三品,亦皆有资格入地狱。如今这些罪恶之人皆能十念成就,下下品带业往生,证三不退,此实不可思议。

  《解》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腊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复次。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渺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教’是经典,佛所说的一切经教,‘道’是道理。如是凡夫,绝不是圣人,若是声闻缘觉,决定不是菩萨,阶级分的很清。‘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异生’即别教的三贤位,‘同生’是圆教的初住位。同与别是讲的真心本性,明心见性与佛所用的心是一个心,用真心,即谓之‘同生性’。未见性前用识心,与佛不一样,谓之‘异生性’,此即同生性与异生性的差别。别教三贤位的菩萨用识心,别教初地就用真心。造作五逆十恶的人生到西方即证三不退,三不退即同生性,比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超过太多了,在道理上讲不通,念不退非复异生,念不退是圆初住别初地,是同生性,绝不是异生性。‘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这几句话,大家都能体会。‘躐等则成大妄’,‘躐等’在佛教称‘大妄语’。‘进步则舍故称’,如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初住菩萨,不是十信位菩萨。又如中学生考取大学,即称为大学生,证得初果即圣人,不是凡夫,证得行不退即菩萨不是二乘。‘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前面所讲的是正常现象,但在极乐世界就讲不通了。烦恼未断,本来是凡夫,一生到西方即是三不退法身大士,究竟是凡夫还是法身大士,说他是法身大士,他烦恼未断,说他是凡夫,他证了三不退。所以说俱非又是俱是。十方刹土没有这种现象,亦无此类阶位。若不是心性之极致,用真心本性达到了极点,指能念的心,是心性之极致,非同小可。持名的奇勋再加上弥陀本愿威神加持,所以才有这种特殊的现象,一品罪业未消,生西后即与圆初住别初地的菩萨地位平等。

  上边这几句话说得这样透彻,无怪乎印光大师赞叹这部要解说:如古佛再来为弥陀经作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一般人轻视念佛法门,因其所说太玄太妙,很难令人相信。但佛讲此经时特向当机众之代表舍利弗述说全经,舍利弗在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可见须有很高的智慧才能接受此法门。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发愿往生,文殊在诸大菩萨中智慧第一,普贤德行第一,在无量寿会上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说明此法门须有智慧德能兼优之人才有资格接受,足证任何法门都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这个地方也解答了我们一个重要问题,罗什大师所译弥陀经有一句经文是‘一心不乱’。玄奘大师译本是直译,梵文原文不是一心不乱。后人对一心不乱提出很多意见。事一心是断见思烦恼,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是圆初住、别初地、法身大士的境界。读了这一段解文,对罗什大师所译的一心不乱就没有疑惑了。五逆十恶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三不退,三不退是理一心不乱。为什么?不知道。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加持,有以致之。

  ‘一生补处’即后补佛,其成就与佛完全相同,只是不在佛位,弥勒是此世界的补处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世界的补处菩萨。极乐人民皆是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生到西方世界要多少时间能证得补处菩萨?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只有十劫,经中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因有一‘多’字,证明在十劫中补处菩萨的数字已超过一半,依此推论,一至六劫往生者均已升到补处菩萨地位。估计其修行期限不过五、六劫而已,若与娑婆世界三大阿僧祇劫相较,几无可比拟。‘释迦一代时教’,此处说‘释迦’即代表西方世界以外的诸佛刹土,其状况与娑婆世界略同。除净土三经外,一切经讲一人在一生中修行圆满成佛,只有华严一部经讲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每参访一位,其地位提高一层,五十三位中等觉菩萨有十一位,参到普贤菩萨时,他就圆满成佛。善财在华严会上参访摩耶夫人时,他已经是等觉菩萨,摩耶到弥勒十位善知识,他已久居等觉。弥勒介绍他参普贤菩萨,普贤教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圆成佛道。我们对于此事,要仔细的思考一下,普贤不但劝善财一人,而且是普劝华藏海会大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求生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的导师是毗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的左右助手,现在文殊发愿求生,普贤普劝海会大众,这两位大弟子并未背叛老师,而老师亦未责备他们。这些事我们多想想才会对于净土法门真正相信,也才会真正发心达到心性极致。至于他的成果,十方世界菩萨都不了解,为什么烦恼未断,罪业极重之人,念几声佛号就能生到西方,其智慧德能即与等觉菩萨一样?殊不知他的德能皆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作增上缘。

  我刚才所说五逆十恶往生之人比作圆初住菩萨。大师在此处说五逆十恶之人生西以后,其一切受用与等觉菩萨同。大师说非九法界的众生以自己的智慧所能明了。‘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说的一生成佛之宗旨即在本经,所以本经是华严的归宿与总结。天下古今相信者少,怀疑者多,言语文字对净宗讨论的很多,愈多愈不明显,有修有证的大德们,他们的著述里面,对净宗多有怀疑。例如李长者的华严合论,即其一例。华严经自古至今只有两个注解,一个是清凉大师的,一个是李长者的。李长者在清凉之前,他要为华严经作注解,打算找一个清静地方。上山时遇到一只老虎,他拿著拐杖还敲敲老虎头,告诉老虎说,我要找一个清静地方为华严经作注解,你知道不知道?老虎摇摇尾巴即带他走,走到一个山洞,原来是老虎窝。老虎搬家让他在该处注经。一天忽然由池塘里出来两位小姐,服侍他的饮食,二年后注经快完,他想起这两位小姐侍候他很久也未知其姓名,此念一动,再找这两位小姐已不知去向。此乃天人供养。他在合论中说,西方是权,华藏是实,华严大,西方小。以李长者之道德修持,对西方净土尚有此偏见,何况其他。蕅益大师说:‘辞繁义蚀’。即暗指李长者而言。

  《经》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世尊叫著舍利弗,也就是叫著我们,劝导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华严是世尊一代时教的根本法门,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根本的归宿即在西方极乐世界,一般人不能相信,总是善根尚未成熟。蕅益大师苦口婆心为我们开导,把这些疑难一层一层解答,明白之后,应当发愿求生,才不辜负大师的苦心。此处佛又劝勉我们求生净土,净土之殊胜即在‘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世间善友少恶友多,鼓励我们放下万缘专修这个法门是善友。若劝我们说:华严经很好要多看看,法华经也不可不读,这不是善友。这样一来就分心也夹杂了。纵然努力也是杂进而非精进。人一生读这一部经就够了。不但世缘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能如此无一人不往生。

  《解》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罗汉菩萨均可称善人,唯补处菩萨可称为‘上善’,补处菩萨为数甚多。我们娑婆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实圣’是真实的圣人,过去有漏业还未断干净,如一般罗汉辟支佛,证到初果之后天上人间还要七次往来,因其有漏业未断尽,见惑断尽而思惑未尽,所以他必须要来。‘权圣’是权巧方便,大权示现,如观音势至地藏菩萨,久远劫前已成佛,示现在世间,同我们住在一起。如法照见文殊,文殊是大权示现。慈悲三昧水忏讲的迦诺迦尊者是一位阿罗汉,其道场在四川。悟达国师同他有缘见到了。而缘只有一次,向无二次,圣人虽多,如珍如瑞,不能遍国土。在西方就不同了,诸大菩萨可以天天见面。佛在世时,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菩萨众不计其数,以舍卫大城为例,有十万人口,佛在城中讲经多年,亲自听佛讲经者约有三分之一,知有佛而未曾见佛者也有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一不知道有佛其人。虽然同居在一起,而所作所办不同,圣人所办的是求生极乐世界,劝导一切众生往生。凡夫所办的是名闻利养,贪嗔痴慢,轮转六道之事。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2-1 19: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空法师》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与十方世界凡圣同居土大不相同。大师说:‘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无漏不思议业’这几个字很重要,若指圣人当无问题,若说是下劣凡夫之往生者,恐怕担当不起,似有所疑。但经上又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凡是往生的人都具足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上品上生章善导大师为我们开示的很明白,如果不是多善根多福德,同他讲,他不会相信。他能相信,是多生多劫善根成熟。更能发愿求生是多福德。大师在解文中说:‘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此二句极有份量。心性无量无边,念一声佛号即有无量无边的福德。真信、切愿、一心持名,即心性之极致。弥陀名号也是自性的德号,自他不二,我们用心性极致,名号功德也变成极致的,无漏不思议业,再加弥陀本愿功德作增上缘,才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为师为友,故成功快速。‘如埙如篪’,此是诗经语J‘埙篪’是古时乐器,埙音喧,篪音池,两种声音相和,形容兄弟和睦,是说生到西方与等觉菩萨如同兄弟一样友爱,大家在一起,他们尚有一分生相无明未断,而我们也与他们同尽无明,见思尘沙就不必说了。不只是证三不退,乃是圆证三不退,等于等觉菩萨。‘同登妙觉’,妙觉是圆教佛果。

  五逆十恶乃下等凡夫,生到西方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超越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因位,可见生西以后,不需要三劫四劫很快即证得补处佛位,更可推知西方世界补处菩萨占大多数。带业往生的凡夫,在一生中即可补佛位,与观音势至无别。在同居土中刚刚往生者,见思未断,无明未破,仍是凡夫身份不是等觉,所以西方世界即前面所说,一切俱非,一切俱是。‘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教网’即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教,未说过此事。一切诸佛刹土亦没有这种情况。此乃心性之极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净土法门极乐同居超越一切诸佛刹土,今天有幸遇到,只要依照经典的理论与方法修学,不久即是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中之大圣人。

  《解》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佛在此经中明白告诉我们,西方世界成就的殊胜庄严,时间不长,第一段介绍依报的环境,类似办学校,在短期内,校园的建设,美仑美奂,设备之齐全,无丝毫欠缺。第二段讲到正报的庄严,介绍导师阿弥陀佛为最优秀的老师,声闻菩萨一生补处,是学生修学的成就。从此两段经文观察,十方诸佛刹土不能相比,把极乐世界的好处说尽了,我们既然知道这种实际情况,那有不向往的道理。此节告诉我们一件大事因缘,即生死大事。在六道中想了生死出三界,不是一件容易事,难在断烦恼。迷惑造业受苦构成了轮回。受报时不知自省,更加迷惑,愈迷愈深,一世不如一世。西方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没有六道,与他方世界之同居土不同,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也没有十法界。其四土是横列的,一生一切生,往生之人所带之旧业,多少不相同,带的少的,在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带的多的,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事实上是一真法界。无论那一道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与等觉菩萨平等,无量寿经及四十八愿,均如此说。如非一真法界,绝无此种情形。观经说有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念佛四种,十方众生能生到极乐世界,以持名念佛往生者居多。因其最容易、最简单、最快速、最稳当,至圆至顿的第一法门。无量寿经中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再看三辈九品及读其他大乘经典回向往生者,统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十念成就;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可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有弥陀本愿作依据。佛在观经中所讲的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些名相这么多,讲都讲不清楚,蕅益大师在此给我们说出一个最简要的定义: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有至诚心、深心、直心、回向发愿心,大悲心统统包含在这一念之中,大师一语道破。不识字的老太婆,什么叫菩提心她不知道,但是她有真信切愿,最后她身无病苦,坐著往生。所以大师说:‘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非常重要。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大师说的非常肯定,就是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有信有愿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与自己真心本性相应。纵有感应亦不必欢喜,只把工夫用在信愿持名上就行了。假如持名工夫做到家,而信愿并不真切,也枉费工夫。有人对世间事放不下,儿女亲眷、财富、事业样样舍不得,只要有一点牵挂,就去不了。真正工夫是对世间一切法看清看破,此之谓断德,对西方向往的意志非常强烈,尚有可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7 02:59 , Processed in 0.0353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