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717|回复: 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6-13 13: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5
我们任何人通常来说,都有自尊心,我不是一定要比你强,但是我希望我的成就高一点,那你就得要多用时间,你不多用时间,这事情是不成的。但是其中一样事,如果说我们走捷径,我们也可以用这句话,「捷径」,就是快,很快地就成功了,你要修禅定。修禅定的目的不是得神通,是帮助你的般若的智慧去断惑证真,其实在来说,这就是个捷径;如果你不走这条路,你很慢,很慢还没成就,因为散散乱乱,没得禅定就是散散乱乱,散散乱乱的,老是平平常常的。

我们从这历史上看,一个打天下的皇帝,他就会说是「天命」,我是天命,天老爷叫我做皇帝,是天命。或者说我是天子,天的儿子,你们是人的儿子,我是天的儿子,高你们一等。我们一般人一看这个人的确了不起,我们对他要恭敬、尊重、赞叹,要忠于他做事。但是我们看看历史,那些皇帝,和平常人一样,完全无差别,完全是无差别的,完全无差别;有的皇帝还不如一般人。

其实明白一点说,没有得禅定的人都有欲,都在欲里面生活,就都是平常人,没有什么特别。只有得到禅定以后,是高人一等了,因为他没有欲了;没有欲了的时候,他心清净,他的堪能性强,堪能性特别强。

我们在《大毗婆沙论》上看见一个说法,说这个得圣道,我现在说话越说越远了,离了题了。这个得圣道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你要有厌离心,对于世间这个色声香味触这个五欲要有厌离心,有厌离心,这是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你要有一个依止处,就是你的生命体,这个身体它足以做圣道的依止才可以。你要有厌离心,你又有一个好的生命体做圣道的依止处,你才有可能修行,要这两个条件。

三恶道的众生,他的身体太苦了,所以想要修行太难。三恶道的众生都有厌离心,他知道苦,生活太苦了。那个老鼠在地里挖了洞,天一下雨多了,那洞里都是水,你看它苦不苦!冬天又很冷,无可奈何。所以我们说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报障,那个果报就是那样子,你没有办法不苦。我们人就是舒服得多了,我们人会造房子,不是造地洞,冷的时候还有暖气、热的时候还有冷气,你看人的聪明。这个要有厌离心,三恶道的众生,都有厌离心,他很知道苦,但是无可奈何,非受不可;但是他的身体不行,不足以做圣道的依止,所以他不能得圣道。

诸天,天上的人,他们的身体,可以做圣道的依止,他们要修学圣道,比人来得快,比我们人好得多。但是他们没有厌离心,因为他们欲界天这个五欲,那是人所不能及,人现在虽然是会做电灯,会做灯,做了很多丰富你的五欲的事情,但是还是不能和天比,诸天那是太妙了。他们没有厌离心,为欲所迷,还是不能修行。色界天以上的人,那个身体是更妙了,还有高深的禅定,更是可以修学圣道,但是也不容易有厌离心。

只有我们人间的人,人间也很多的苦恼,我们有可能会有厌离心,才能修行;我们的身体也可以对付,身体没有大病的时候,小小病不要紧,还可以修行,叫依止处,唯有人是可以,所以人身的可贵就是在这里,能够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你若能够遇见好的因缘,你能修圣道,你还能够转凡成圣,所以做人是很好,好过诸天。好过诸天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人间的欲不是那么重。当然人间的富贵的人修道也是困难,修道也是难;所以我们不是生在大富贵的人家,我们也能有厌离心,这个人是非常难得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修学习佛法。说是我天天行修善事,我去做功德,那个人叫我做功德我也做,这个人叫我做功德我也做,我愿意生到天上享天福,糟糕了!你来生若是生到天上去,也可能不谤毁佛教,但是修学圣道困难,不容易修,不容易修学圣道,有困难。但是我们人间的人,多数人是载道之器,你可以修学习圣道,你要抓住这个机会!如果你不趁这个机会,不要紧,我再过几年,过几年又不知道怎么的因缘,你更困难,想要修行更困难。

我请你们原谅我,我现在又是妄想多了,我看《三国志》、《三国志演义》,我看孔明这个人,他若修学圣道,这个人一定会有成就,一定有成就。但是他受刘备三顾茅芦,他的心软了,他就随他去了;军政大权都在他的手里头,他那有时间去学习佛法呢?就不可能了!所以我们在家居土也好,南无观世音菩萨!你不要去选总统。有人劝你去选总统,你不是我的善知识,不要要求大富大贵,不要这个事情。当然太苦也不行,我想我们都不是太苦的人,正好修学圣道。如果你得了圣道以后,你得了无生法忍以后,愿意做什么都可以,你愿意做皇帝就可以做皇帝,你愿意做大学教授也可以,做什么都随你意。你得了圣道以后,有殊胜的福德智慧,如意自在,自在如意,什么都是可以做,你愿意做什么都可以。

我们凡夫没得到圣道,没有那大智慧,你做国王容易做错事,做错事你的罪过比我们一般人大。我们一般人一个小老百姓,我们做错事,虽然也是有罪,但是你若做国王做错事,罪过大,特别大。所以,我们从佛法、从佛菩萨的开示,我们知道:赶快得圣道!赶快得圣道之前,你要修禅。当然我说这话,好像不同意修净土法门念佛了,其实念佛也好,也是好的。

而这里就是把前面六波罗蜜里面的禅波罗蜜,把它再详细地说出来,就是「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说这是有漏禅,是的,是有漏禅,你的无漏禅是从有漏禅里面出来的。你得到有漏的禅以后,你在有漏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里面修四念处,有漏的禅就变成无漏禅了,是这么回事。

我刚才说,好像我不赞叹净土法门,不是的。你天天修禅,我们看《阿弥陀经》上说:「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就往生阿弥陀佛国了,《阿弥陀经》就这么说。但是我们若天天坐禅,你现在就心不颠倒。你坐禅的时候,心里面不昏沈、不掉举,再加上四念处,你现在就心不颠倒嘛,是不是!你现在心不颠倒,虽然还没得圣道,但是常常地心不颠倒,今天不颠倒、明天也不颠倒,常常用功修四念处,你有可能就得无生法忍了。就算是没得,你长时期心不颠倒,临命终的时候也心不颠倒。临命终的时候也心不颠倒,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我们不要说:「我要每一天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这个说法不太正确。你看看大本的《阿弥陀经》,你修六波罗蜜都可以回向净土,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也来接引你,当然你要愿生阿弥陀佛国,你若不愿意去,阿弥陀佛不能勉强你去的啊。所以说,你常常静坐、修四念处,你再愿生阿弥陀佛国,这就是净土法门!与念阿弥陀佛没有冲突,有可能好过念阿弥陀佛名号,因为你修四念处的时候,这里面有智慧,令你常常不颠倒。如果你只是念阿弥陀佛,不学习经论,你没有闻思修的智慧,你只是念阿弥陀佛,也可能很好,也可能有的时候会颠倒。所以,可以多静坐,你愿意往生阿弥陀佛国,你可以多静坐,可以修四念处的。

释提桓因说:这个人不久行六波罗蜜,他也不久行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不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这个「四念处乃至八正道分」,是三十七道品,是通于大、小乘的。不是说小乘佛教学者,才学习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大乘佛教徒不修,不是这个意思。这六波罗蜜,这是在小乘经里很少提到这件事,只有大乘佛法里面才提到。

「不行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是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罗蜜,有何可怪?」我现在又要说出一句话,我想到那里就说到那里,希望你们原谅我,向道上会,把我说的话向道上会,不要向是非烦恼上想,因为这不是谈是非烦恼,我们是学习般若法门,应该向道上会。

「如是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罗蜜,有何可怪?」说这个人,他不久行佛道,那么他不久行佛道,他不信解这深般若波罗蜜法门,那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自然是这样子。譬如说,我前一生在佛法里面,前一生我从小就出家,到了一百岁才死掉,在佛教里面修学了几十年了;第二生再来到人间做人,我不相信佛法,遇见佛法没有信心,这个道理怎么讲法?如果提出来这样的问题,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就反省我们自己,我们在佛法里面,怎么样学习佛法?我们现在学习佛法,就是有的时候,也翻开经去看一看,但是并没有深入地去学习。有的时候,有讲经的法会我也去听听,我就愿意听听故事,但是这个经的道理,也不是十分愿意那么有…,你一直讲这个甚深的道理,就没有兴趣听,就打瞌睡了,人是这样子,事实是这样子。说是打念佛七,我也去参加了,但是念佛的时候,自己不能注意一心不乱,不能。也就是一方面念阿弥陀佛、一方面打妄想,有的时候也没有打妄想,但是就是散散乱乱地这样念佛。说是打禅七,怎么回事情我也去参加,去打禅七的时候,一坐的时候,腰疼、腿疼,人家坐七天,我坐两天就跑了;或者我忍耐下来了,但是静坐的时候,不是散乱、就是掉举。你这几十年,你这样学习佛法,你第二生你能相信佛法?不见得啊!不见得能相信佛法。就是你对于佛法,只是这一生能够随顺一点,没有毁谤而已,究竟佛法怎么回事,自己也没能深入去用一点心去学习,没有。你今生这个信心都不牢固啊!但是也做了一点功德,也可能有善知识、有好朋友劝,这个地方有功德,请你随喜,你也可能做了一点,所以来生又做人,做了人,也没做什么恶事,来生做了人,但是你对佛法学习得所谓肤浅得很,今生再遇见佛法,是什么?未必有信心。所以就是有这么回事。

若是你能够深入地,说是有的人他很认真:你说的我不相信!他很认真地说出这一句话来;有的人他也未必信,也没有不信,就是好像是无记性的那样子,那这样的在佛法里的栽培,你就是…,善根的「根」这个字,你不具足,没有力量,一点没有力量。所以这样子学习佛法,来生有可能遇见佛法的时候没有信心;假设你福报大了的时候,你的烦恼重了,有可能毁谤佛教都有可能的;有可能会毁灭佛教都有可能的,你权力大了,福报大的人,多数可能会有权力,有了权力的时候,为所欲为,有可能会毁灭佛教的,都有可能。

所以说「不久行」,实在这个「久」字是怎么讲?就是不能深入地学习佛法,不能认真地学习佛法。不能认真地学习佛法,来生再遇见佛教的时候,这个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罗蜜,有何可怪?」没有什么可怪的,是这样子啊。

大德舍利弗!我礼般若波罗蜜。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

这底下是第二科,「尊敬般若以成身子之信」。

释提桓因这个人,他的确是有善根,他是三十三天的主,所以称之为天主,称之为就是天王,他已经得到须陀洹果,在小乘佛法来说,是须陀洹果;在大乘佛法来说,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者,就是见到第一义谛了。所以他听佛说深般若波罗蜜,生欢喜心;听舍利弗尊者赞叹般若波罗蜜也生欢喜心,所以说:「我礼般若波罗蜜」,他要对般若波罗蜜礼敬,要恭敬、尊重般若波罗蜜。「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就是礼敬佛的一切智了。

般若波罗蜜是因,一切智是果;这个果就是佛,佛在菩萨的时候,学习般若波罗蜜圆满了,就成就了佛的一切智。若没有因,就没有果了,所以因即是果;所以我礼般若波罗蜜,就是礼敬佛的一切智。这是表示赞叹般若波罗蜜的深妙,甚深微妙的境界。

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何以故?憍尸迦!诸佛一切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

「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前面那一大科是「叹人」,大意是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这里是「劝修」,这底下这一大科,劝我们发心修学般若波罗蜜法门,你要学习这个法门,是这个意思。这个劝修里面又分两科,第一科「述成天主之叹」,就是佛认可释提桓因的赞叹。「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你说:礼敬般若波罗蜜,就是礼一切智。是的!是的!你说对了。是这个意思。「憍尸迦!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是的,这是认可他。

底下说出一个理由来。「何以故?憍尸迦!诸佛一切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什么原因礼般若波罗蜜就是礼一切智呢?这是问,底下就是解释。佛又招呼憍尸迦,「诸佛一切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说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他所具足的一切智,是「皆从般若波罗蜜生」,都是从般若波罗蜜的学习中成就的,所以诸佛的一切智不能离开般若波罗蜜的。「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诸佛的一切智就是般若波罗蜜圆满了,就叫做「一切智」。这是认可释提桓因的赞叹,底下第二科就是劝我们修学习般若波罗蜜。

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住一切智,当住般若波罗蜜。

这底下劝我们要学习般若波罗蜜。「以是故」,因此,因为这个原故,憍尸迦!所有的佛教徒,善男子、善女人,「欲住一切智」,这个「住」在这里说,就是成就的意思。所有的佛教徒,你若想要圆满地成就佛的一切智,「当住般若波罗蜜」,那你应该努力地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法门,你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法门圆满了,就得到佛的一切智的智慧了。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断一切诸结及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里面就提出这两种智慧:一个一切智,一个道种智。这两种智若对论的话,一切智就是根本智,道种智就是后得智了。根本智是说什么呢?就是佛证悟第一义谛的无分别智慧,就是证悟胜义谛的无分别智,叫做一切智。道种智就是后得智;按我们初学佛法的人,如果你开始得无生法忍了,见到第一义谛是无分别的境界,但是你从无分别的境界出来的时候,你那个时候,通达一切法的智慧,就是后得智。就是先得根本智,后来又得一种有分别的智慧,就是后得智。

根本智就是一切智,它是通达真理的智慧,证悟真理的智慧;后得智,就是通达一切缘起法的智慧,缘起法的智慧。这个缘起法的智慧,在这里说叫做「道种智」。这个「道种智」怎么讲呢?「种」就是因,因果的因的意思。就是这个圣人,他能观察众生,这个众生的根性,以什么法门为因,能得圣道呢?他知道,那就叫做道种智。说这个人要修不净观才能得圣道;这个人他不须要修不净观,他修无常观就可以得圣道;这个人修无我观就能得圣道;这个人要修空观才得圣道;这个人要修唯识观才得圣道。就是每一个人的根性不同,他所学习、所修行的法门不一样,但是这个事情谁知道呢?就是道种智知道,知道这个事。你若具足了道种智,你就知道这件事。那就叫做道种智。

这样子,一切智是根本智,道种智就是后得智;或者一切智是如理智,道种智叫做如量智;或者说一切智是实智,道种智是权智。这两种智慧,唯有佛究竟圆满地成就了,其他的人都有所不足,都是小小地知道一点;阿罗汉也有一点,但是不如大菩萨境界那么高;大菩萨又不如佛,是这样意思。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6-13 13: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

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5》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我们佛教徒相信了佛法,你若想要成就佛的一切智,「当住般若波罗蜜」;我们佛教徒若想要成就佛的道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个「习行」,习就是行。这个「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数数地这样修行,叫做「习」。

我们人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不欢喜重复,不欢喜重复,我知道是这样就好了,下一次我们再换一样,才可以,同样的事情,我不想再做了。但是佛教徒,我们要修学圣道,还非要重复不可。你修不净观,你今天也修,午前也修、午后也修,要天天修你才能成就;你若不重复,不重复这件事做不成。你修无常观、修无我观都是一样,就是要不断地重复才可以。不断地重复,加上奢摩他的止的力量,虽然是重复,可是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就进步了,就会进步的;进步了以后,你就可以得圣道了,得无生法忍了。得了无生法忍以后,还是要再重复,因为圣道还没有圆满,你还是要再重复,都是这样子。所以这个「习行」就是数数的、不断地重复,去修学般若波罗蜜,不是一下子就毕业了的啊,「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这古德说这个修行这件事,分两种:一种缘修、一种是真修。缘是因缘的缘,一种是真修,真假的真,真谛、俗谛的真,一个真修、一个缘修。我们凡夫,只能够有个止和观,这个止是无分别,还不是完全无分别,就是安住在一个所缘境那里不动,那么这叫做「止」;然后,或者是修无常观、或者修无我观、修四念处,或者是怎么样,这个是分别。有的时候修止、有的时候修观,都可以名之为缘修,都可以这样说。但是若得了圣道以后,可是不同,得了圣道以后,天台智者大师说那个「体真止」,就是已经见到胜义谛以后,安住在胜义谛的时候,这无分别境界,自然地能向前进,那叫做「真修」,这个真修,只有圣人才可以,凡夫这个事办不到;缘修就是有分别。

在《阿含经》上,阿难尊者请问舍利弗尊者,说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得圣道呢?舍利弗尊者回答就是: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得圣道了;那么得了初果以后,怎么样修呢?还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乃至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四果以后,得阿罗汉果以后,怎么修呢?还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还是这么修。这么修呢,但是他能够有进步,还能得到更殊胜的境界,还是这样修,就是不断地重复。

这里面说「当住般若波罗蜜」、「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个字里面有这个意思,「当住般若波罗蜜」这个「住」有真修的意思;「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就是有缘修的意思,有这个味道在里面。

「欲断一切诸结及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前边是你想要成就佛的一切智、道种智,你要修学般若波罗蜜,这是所成就的善法;「欲断一切诸结及习」,这是断除恶法。这个四正勤,就是断恶修善。「欲断一切诸结及习」,这个「结」是什么意思?和合义,和合的意思。什么是和合呢?你若有烦恼的话,它就能够有力量叫你和苦恼去和合。就是你若有烦恼的时候,这个烦恼能令你苦恼,令你和苦恼在一起,叫这苦恼同你合,就是叫你受苦,那就叫做「结」。烦恼有这个力量,叫做「结」。

简单说,「结」就是烦恼,就是我们心里面有贪烦恼、瞋烦恼,或者是有高慢、有疑惑、有我、我见、我爱、我慢,各式各样的烦恼很多很多。这个「习」是烦恼的余习,烦恼已经断了,但是还有与烦恼相似的习气,这也是一种烦恼。若是阿罗汉,小乘佛法来说,习气不是烦恼,它也不能令你去受生死苦。但是在大乘佛法来说,习就是烦恼,就是所知障了;有烦恼障、所知障的意思。

所以,「欲断一切诸结及习」,断这一切的烦恼,断这个贪瞋痴的烦恼和习气,「当习行般若波罗蜜」,你也要学习般若波罗蜜,你才能断烦恼和习气的。如果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你就不能见到真理;不能见到真理,烦恼是不能断的。光是修禅定,你不学习般若,是不能断烦恼的。所以非佛教徒,也能得四禅八定,但是他没能断烦恼,他还是个生死凡夫;他就是有广大的神通,也还是个生死凡夫,因为没有见到真理啊。佛教徒殊胜于外道的地方,就是有个般若波罗蜜;有了般若波罗蜜,就是所有的功德都是外道所不能及的。没有般若波罗蜜,和外道是相等的,而那些功德都是靠不住的,都会失掉的;得了般若波罗蜜,所有的功德都不失掉,就是不退转了。所以「欲断一切诸结及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我本来是预备了一个禅的故事,但是现在到点了,没有时间讲了。

「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住一切智,当住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断一切诸结及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以下是劝我们学习般若法门。前面那一大段,是赞叹学习般若法门的人,善根深厚,他亲近了很多的佛,由无数劫久行六波罗蜜了。这个劝我们修学般若波罗蜜,怎么样劝呢?就是你如果希望得到、成就佛的两种智慧:根本智和后得智,就应该学习般若法门。「欲断一切诸结及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个智慧,是见到真理,才算是智慧的;见到真理就能断烦恼,所以想要断烦恼,也应该学习般若法门的。前面这三句,都是自己学习般若法门成就的功德。

善男子善女人欲转*轮,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底下,「善男子善女人欲转*轮,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个是有慈悲心度化众生,就是你成就了一切智、道种智,内心里面没有烦恼了,你就有能力为一切众生说法了,这样意思。

这个「欲转*轮」,这个「轮」,转轮圣王有轮宝,是金所成,黄金所成,是金轮,这个金轮所到的地方,能降伏一切怨敌;现在佛法里面,说是*轮,而不是金轮,就是佛为众生所演说的,能令众生得解脱道,这一切的佛法。这一切的佛法,主要还是般若法门;这个般若法门,也有轮的意思,就是能够灭除内心里面的烦恼,所以也称之为「轮」。这里面表示,佛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时候,能令众生转凡成圣,能得圣道,能灭除烦恼、能得圣道,所以叫做「轮」。

这个《大毗婆沙论》上的解释:安置圣道于他心中,叫做转*轮,就是无漏的戒定慧,放在你的身口意里面,放在你的心里面,那就叫做转*轮。就是为你说法的时候,你听闻了佛法以后,这个佛法在你内心里面发生作用,能灭除你的贪瞋痴的烦恼,这就叫做*轮。

这个「欲转*轮」,就是佛的大智慧、大慈悲,为众生说法,那叫做「转」,用智慧、用慈悲心为众生说法,叫做「转」;这个「轮」,表示佛法的作用。「欲转*轮」,说是善男子、善女人,他想要像佛菩萨那样子,为众生说法,能令人得圣道,你若希望想要这样子,「当习行般若波罗蜜」,你应该精进、不要懈怠地来修行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你就会满足了你的愿望。

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得辟支佛道,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教众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欲总摄比丘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前边是说得无上菩提道,「住一切智、道种智、断一切结及习,转*轮」,这是佛的境界,这太高了。这底下,就按小乘佛法来说。

善男子、善女人有一类根性的人,他不能发无上菩提心,他发出离心;出离心也是菩提心。这个菩提是通于三乘佛法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通于三乘;这个无上菩提就是不同于二乘,唯有大乘才有这样广大的愿力的。现在这里说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就是他发了出离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6 12:32 , Processed in 0.0636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