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108|回复: 0

[超然法师]念经也是一种禅修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5-30 13: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超然法师]念经也是一种禅修
念经也是一种禅修

念经如果方法得当,也是一种禅修。
所谓禅,全称叫做“禅那”,汉译为“静虑”。心念不杂乱叫做“静”,心中观察明了叫做“虑”。能够这样调整安住自己的心,就叫做禅修。
如果经常进行禅修,就会逐渐产生禅定和智慧。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好产生的。因为心的深处本来是不乱的,所以禅定其实是心固有的属性之一;因为心本来就具有自然的观察与明了,所以智慧其实也是心本来的属性之一。当然,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思维心,不是指某种想法和念头,而指的是心的本体和本性。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透彻了解心的本体和本性。
禅修就是最直捷了当的修行方法。
在念经的时候,只要不回忆过去,不设想未来,当下专注在经文里面,心念自然是不杂乱的,自然是“静”。同时,经文的文字当中有内容和道理需要观察,只要足够专注,其内容和道理大致可以明了。这时,自然就是“虑”。所以,专注的念经其实已经具备了“静虑”,其实就是一种禅修了。
正因为如此,念经闻思修才被公认为佛教当中最基本的修行方法之一。历代高僧大德,除了不识字的,几乎都实践着这样的修行。也正因为念经与禅修相通,所以才会有不少念经入定,以及念经悟道之类的事迹流传下来。智者大师念《法华经》寂然入定,悟入法华三昧前方便,得到了辩才无碍的初旋陀罗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即使在禅宗语录当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某某禅师因为阅读某部佛经,或者阅读某段语录而豁然开悟,豁然有省的记载。
然而,并非所有的念经都属于禅修,念经需要适当的方法。
有很多学佛的人,他们经常念经,并且给自己制定了功课。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来是很好的事情。可惜的是,从此他们就开始为了完成功课而念经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了数量和时间上面。还有很多人,甚至开始追求念经的速度。以自己可以在多少分钟之内念完某部佛经为荣,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
这其实已经与念经学佛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念经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佛陀在世的时候,还没有形成文字的佛经。弟子们想要学习佛陀的教法,就必须不辞辛苦,亲身前往佛陀的住所,当面聆听世尊的教诲。在世尊的指导下,学习修行的方法,解答心中的疑问。有些根基成熟的弟子,明白了世尊的教导,当下如法地观察自己的心,就可以立即悟道或者证果,获得解脱。
渐渐地,佛陀的每一次开示,都被弟子们记在了脑海当中,并且经常念诵,也会念给别人听,这就开始了佛经的口头流传。
后来,世尊涅槃以后,为了把佛陀的教法没有错谬地流传下去,便有了大迦叶等著名弟子们的“结集”。类似的佛经结集,在历史上有好几次,先是口头结集,后是书面结集。最终,形成了大量文字形式的完整佛经,全面地记录了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的非凡智慧。这些智慧的教义,我们把它叫做佛法。
再后来,梵文的佛经从西域流传到了中国,由鸠摩罗什、玄奘等等数不清的中外高僧译成了汉语,并由历代佛弟子们抄写、刻印流传至今,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经了。
之所以历代高僧以及大居士们,都格外重视佛经的流传,无非是为了让有缘的人们,能够通过佛经,聆听来自佛陀的慈悲教诲。
因此,念经的目的,就是为了聆听并接受佛陀的教导。
当然,对于尚未步入佛门的人来说,念经可以作为他们了解佛教的一种可靠方法,远远胜过那些不着边际的道听途说。
我自己就是通过念经来了解佛教的。念得多了,就了解了;了解了以后,就产生了信心。是超越了普通信仰的那种信心。于是,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学佛之路。
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念经是我所尝试过的,最适合于自己的修行方法。而我已经明确了,念经就是为了接受来自佛陀的教导。
聆听,并接受来自佛陀的教导!
还有比这更清晰,更可靠的修行方法吗?
念经的目的明确了,方法也就清楚了。
就好比我们聆听某位老师的讲课,当然希望老师能够吐字清晰,语速平缓,有条不紊。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听得清楚,理解得明白。
念经也是一样的。虽然表面上是在自念自听,而实际上,念经也是在说法,替佛说法。念经念得好,可以被尊为法师。在《法华经》里面,就提到了五种法师:一、受持佛经的法师;二、念经的法师;三、诵经的法师;四、讲经的法师;五、写经的法师。
法师本来是指那些通达法义,一方面学习继承佛法,一方面用佛法来利益众生的人。如今,所有的僧人都被称为法师,这其实并不恰当。甚至连那些自己剃了光头,买身僧装,满大街招摇撞骗的人,也被叫做了“法师”——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吧。
念经之所以能够成为法师,是因为念经能够利益众生。因为,当我们念经的时候,正在聆听的并非只有我们自己。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众生也在聆听,也在一同接受着佛陀的教导。而这些教导,最终将帮助这些众生获得觉悟和解脱。所以,佛经上经常说,念经有多么多么了不起的功德。
也正因为如此,在念经的时候,我们应当为所有的听众着想,为自己着想,念得吐字清晰,语速平缓,有条不紊才好。
除此之外,念经作为一种长期的修行方法,以下几个方面也应当尽量做到:
一、 选择简单的生活方式;
二、 尽量减少人事往来;
三、 空闲时间专心地独自念经;
四、 挑选相对安静的住所;
五、 注意动静结合,适当运动和劳动,以保持健康;
六、 注意呼吸的调整,学习运用腹式呼吸,使念经发音与呼吸节奏相协调;
七、 注意聆听自己念经的声音,同时体会经文的内容;
八、 念经时端身正坐,充满敬意;
九、 最关键的是:身心放松,心平气和。
如果能够这样念经,用不了多久,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妙味。我们的身心,由于在经文的指导下,开始摆脱尘世的混乱,而初步体会到了安详与宁静——那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轻松自在。
像这样念经,熟练了以后,在念到某句经文的时候,忽然之间,会觉得豁然开朗,心灵因为得到了启发而充满了轻松喜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喜。这也是我们的心,与佛陀教法最初的一种相应,它非常可贵。从此以后,念经,就不再显得那样枯燥乏味了。
遗憾的是,很多人虽然经常念经,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体会。究其原因,要么是缺乏信心;要么是方法不恰当;或者是牵挂太多,而导致身心不够放松造成的。
必须要说的是,法喜只是一种初步的觉受,不能代表任何成就。而且,法喜通常是不长久的,是断断续续的,时有时无的。
但是没关系,随着我们坚持长期念经修行,法喜就会时常生起。当我们带着念经所产生的法喜,进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比以往要自在很多,从容很多。但是,往往好景不长,随着自己心里面分别、计较等各种习惯性(习气)的逐渐归来,或者一旦遇到了自己非常在意的一些情况,我们又会变得异常烦恼了,甚至会比以前更加烦恼。
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
因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就好比两军对垒一样。佛经所给予我们的,是引导我们的心放弃牵挂和执着,尤其是放弃“自我”的执着,从而趋向于本来的自在解脱。这也正是佛经与其它书籍之间的不共之处,佛陀的教导,能够赋予我们解脱的力量。
我们久远以来的那些分别、执着的习气,则是另一股力量,它试图通过生起各种分别念头而扰乱我们的心,让我们永远随着它烦恼不已。它很善于伪装,它所起的每一个念头,都试图为了“自我”而服务。这极大地迷惑了我们,让我们拼命地随着习气进行分别、执着而乐此不彼。
直到我们开始念经,开始接受佛陀的教导,我们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们被所谓的“自我”欺骗了。于是,我们不再甘心听从于分别习气的蒙蔽,我们开始学习放弃分别和执着。这时,法喜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无形当中,接受了佛陀教导的我们,其实已经开始向烦恼习气宣战了。
然而分别、执着的习气之根还在,它还很有力量,它绝不甘心失败。所以,一有机会,它就会发作起来,甚至比以往分别、计较地更加厉害,也让我们内心觉得异常烦恼不安。
这是内心智慧与无明烦恼之间的战斗。
这就是所谓的“佛魔之争”。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坚持,坚持念经修行,坚持接受佛陀的慈悲教导,坚持学习如何放弃分别和执着。
很多修行人都徘徊于此,感慨自己“业障深重”、“根基浅薄”、“不幸生于末法时代”、“无缘遇到大善知识”等等。殊不知,他们其实已经在修行解脱的大道上面了,他们需要的只是坚持,坚持一门深入地修行下去。
只要不懈地坚持,终有柳暗花明的时节。
遗憾的是,多数人选择了徘徊和退缩。
随着念经修行的不断深入,它和禅修的共同特质愈加明显。法喜已经不再需要产生,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大体与佛法相应了,这种相应,使我们初步安住在了法的自在当中。
这里的安住,就是“静”。在安住的同时,我们的心对于法义会格外明了,这就是“虑”。所以这样的念经就是一种禅修。而这时所体会到的自在就是所谓的“禅悦”,它与法喜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也属于悟道之前的一种“觉受”。
在这个阶段修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应当学会放弃自己所得到的那些禅悦和法喜。所谓放弃,其实就是不要在意它们,不要希望它们出现,让一切都顺其自然。我们只需要顺其自然地继续念经,或者,继续我们平常的生活。
这样的话,在某个不期而遇的因缘触动之下,我们将会豁然开悟。或者,豁然有省。
开悟并不一定发生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它也经常发生在生活里面。但是,它只属于坚韧有素的修行者,它只属于不散乱的心灵。
开悟和开悟也是不同的。
大体来说,真正的开悟有两种:一是解悟;二是证悟,初步的证悟,就是通常所说的“悟道”。
如果在开悟以后,只要略加思维,就能够基本通达一切佛经的法义,而不再需要别人开导。道理上极为透彻,除了一些字词需要查阅之外,似乎没有什么障碍了。这就属于典型的“解悟”。
解悟的力量比较小,它是名相概念的执着瓦解以后的一种初步悟境。它还没有能够穿透思维的束缚而明达自性。
已经获得解悟的修行者不应当停步,而应当进一步禅修,观察自性。或者,去向真正悟道的善知识参学。
通过念经而开悟的人,解悟居多,这是一条极为稳妥的修行之路。因为有了佛经的指导,修行不太会出偏差;而一旦获得了解悟,就具备了正知见,就不会再误入邪路了。
同时,这也是一条相对缓慢的修行之路,因为获得解悟的人,还有少许由于长期念经而形成的思维习惯的束缚,使他们不能够彻底了悟心性。
这时,可以放下佛经和各种文字,进行专注的禅修,如实地观察心性。
这也许需要一些时间。
但是,获得解悟的人有足够的耐心,他们与普通修行者毕竟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不经过念经阶段,而直接禅修观察心性,也是一种修行方法,它适合于另外一些人,同时它也是一条较为艰险的修行之路。)
当我们在专注的禅修当中,或者在禅修之余的闲暇,也是某个因缘的触动,忽然之间,思维心停歇了,那个佛经里面用了千言万语来描述的东西——所谓的心性等等,就会明明白白地“呈现”出来。一方面可能有些惊天动地,因为它的确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令一方面,又显得极其平常,因为它从来就如此,从来不曾离我们而去,只是由于它的无形而被忽略了。
这时,我们会对于自性生起决定的信心,并深知它就是不生不灭的佛陀法身,它就是一切智慧的源泉。这种对于心性超越思维的当下明了,就是初步的证悟,也叫做悟道,也可以叫做见道。
之所以说它只是初步的证悟,因为,在修行解脱的过程当中,证悟的程度千差万别。从最初的开悟自性,到最终的圆满成佛,都可以叫做证悟,也可以叫做觉悟。但是,这两者所呈现出的功德智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悟道只是修行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那悟道之前的修行是什么呢?严格说来,那很难算作修行,因为在悟道之前,我们就好像黑暗当中的行人一样,根本看不清前方的道路。
悟道就好像夜行人见到了黎明前的晨曦,虽然不算明亮,却已经足以看清脚下的道路。只要继续前行,曙光不久就会出现。
通过念经的修行,我们完全可以获得初步的证悟。在这一点上,念经与禅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悟道之后的修行则无需多虑,那是顺水行舟的事。所谓消得一分习气,显现一分功德。
但愿大家都能够老老实实地念经修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6 14:09 , Processed in 0.0418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