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661|回复: 0

万般带不去 唯有业随身(转)

[复制链接]
法界金刚 发表于 2009-6-27 06: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曾在泰国得知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泰国比丘,他的修持很好,到了晚年,他铸造了两尊佛像,无比庄严精美,他心里非常欢喜,爱不释手。到他快要圆寂之时,他什么都放得下,就是放不下这两尊佛像;于是他将佛像藏于山洞,直到临命终时,心中仍念念不忘,所以他又投生到山洞附近。
  换了面目的他从小就很喜好佛事,少年出家即精进修持,并证得果位,能知宿命。他清楚知晓那两尊佛像已被前世的侄儿请至家中。一次,他曾去到那家询问,可是那家人将佛像视为至宝,怎肯放手?当下他便大彻大悟。前世本为高僧的他,却因一念贪心执着,其八识田中深深种下此因,故今生又来转世,感此果报。
  从十二因缘来看,生死皆由贪爱所取有。那生从何来呢?大家会说:“我们是父母生的嘛。”诚然,最初的生命原由父精母血和合,但还要加上业识才能产生呀!若一念不贪爱执着,那就可以改变我们来生的果报。比如一粒种子,本身具有生机,但若放在桌子上,没有得到土壤和阳光雨露的滋润,它也不会发芽生长。
 
  世人皆感叹娑婆世界太苦。但苦的根源是什么呢?佛经上说:“诸苦皆从贪欲起。”所以贪爱就是苦恼的根源。古德曾言:“贪尽则苦尽;爱断则苦断;无贪无爱,则不生忧恼。”我们希望得到自在解脱,首先要远离贪爱,直至断除贪爱。不然,将再受生死的苦恼。
  贪欲之过,佛陀喻言:“人们贪爱财色,就像小孩舔刀上的蜜糖,非但不能填饱肚子,反而会割伤舌头。”真是得不偿失。而且来世的轮回果报也因这缘故而后患无穷。上面泰僧便是很好的例子,他虽有修持,但却对珍爱的佛像时刻放不下,甚至临终时也恨不得把它带走,可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就这一念的偏差,使他再受轮回的痛苦。
  走笔至此,我不禁联想到即使十世为高僧的悟达国师,只因一念贪爱,一念为名利所染,便使得多生累劫的沉冤找到报仇的可乘之机。
  悟达国师是唐朝人,名知玄,在他未封国师之前,曾到处参学。一次在长安某寺挂单、遇到一位生病的僧人。他生的病非常严重,全身长满脓疮,臭味难闻,一般人都感厌恶,唯有知玄怜悯他,悉心关怀照应。当病僧痊愈,他俩快要分手时,那僧人感激知玄的德义,便对他说:“你今后一定会有灾难临身,不过那时,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来找我,我会解救你的灾难,记住我居住的地方,有两棵并立的大松树为标志。”
  后来知玄因为德行高洁,受到唐懿宗的崇敬,就封他为悟达国师。由于唐懿宗经常亲近就教,故赐给他一个沉香宝座。(“沉香”木是非常名贵的,能发出高雅的清香)。这时期悟达国师受到皇上的非常优厚的恩礼,可是很不幸的在膝盖上却生出一个人面疮来。此疮有眉眼口齿,与人面一模一样,还要喂它吃东西,自然非常痛苦。于是遍召各地名医,但皆束手无策。
  国师突然想起那位病僧的话,于是跋山涉水去到西蜀(四川)寻找。山路难行,疲惫不堪,一天傍晚,忽然发现两棵并立的松树,走近一看,有庄穆的殿堂,那位僧人已站在门前等待他了。他俩相见十分欢喜,国师便把病苦相告。那僧人对他说:“不要紧,我这山下有泉水,明天去洗一下就会好的。”
  第二天清晨,僧人叫一小孩带领国师去到山泉边,当他正要捧水洗人面疮时,不料人面疮大叫起来:“还不可以洗!”国师十分吃惊,人面疮说:“你是学问渊博的人,你读过汉书吗?”
  国师回答:“曾经读过。”
  “你既然读过,知不知道袁盎杀晁错的事?当年的袁盎就是你,而晁错就是我。当时晁错被腰斩于东市,冤仇是多么深啊!我累世寻找机会报仇,但是你十世为高僧,戒律十分精严,有戒神保护你,我没有办法接近;可是现在,你受着国君至上的恩宠,你动了名利之心,阴德有所亏损,所以我可以来报仇害你。如今既蒙迦诺迦尊者赐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脱,那我们的冤仇便到此告结束了。”
  国师听后非常震恐,连忙掬水洗之,当时痛入骨髓,他一下子便昏倒了。当他苏醒过来一看,人面疮没有了,寺庙、松树;也无影无踪。悟达国师感念迦诺迦尊者慈悲解冤,于是写成慈悲三昧水忏。
  从悟达国师的事实,使我们认识到,善恶的报应,如影随形,分毫不爽,因果是颠扑不破的。我们世俗凡夫的一举一动,皆受到业力的牵引,不知不觉中便种下了罪恶的因,无始以来不知造了多少恶业,所以我们应当好好反省,至诚忏悔,正如佛经云:“有罪当忏悔,忏悔即清净。”
  以上便是听闻了泰僧的故事所得的一点启示,他之所以对泥塑木雕的佛像生起执爱,是因为他不明白佛身并非色身,而是法身。法身是真空无相的,直到他改头换面,重来投胎,再来找他的佛像而找不到时,他才觉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平日,我们观想佛菩萨的形象是为了见到我们自己的佛性。假使我们时时刻刻都为世间虚妄的相在执爱,只是向外祈求佛菩萨的形象和慈悲,而不是向内澄净自己的心意,那就走上了偏邪的道路,不能见到无上正觉的如来。
  刚才讲得那位泰僧,还是有一定的修持,所以能灵性不昧。而我们世俗凡夫,灵性都被无明烦恼所蒙蔽,因此,我们更应随时反观内心,深切悔悟,发心修持,才能感受到佛菩萨慈光的照护。
  我们发心学佛的人,若于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都能用佛陀的教示去观照,并能当下忏悔,不断改善充实自己,脚踏实地奉行戒定慧三学,一定会在佛道上不断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8 15:58 , Processed in 0.0363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