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4000|回复: 3

佛教如何看罪福(一)

[复制链接]
厚朴居士 发表于 2009-10-9 20: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如何看罪福(一)

     

      
       罪福是人生的两大分歧,也是人生所向的两条途径。有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罪恶之途,永堕三恶道,无有出期。也有人,修行十善而通向人天之道,享受无尽的人天之乐。虽然同是一人,但由于环境的影响或者後天的教育不同,而有时会走向幸福之道。同时,也会被误入歧途,走向犯罪。其实,一个人本身不存在什么善、恶、罪、福,自性皆是清净无染的,本具佛性。因此,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教不同舆儒家。盂子说:“人性本善”,如小孩的心,总是善良,无有害人之心,。可荀子却说“人性本恶”,如小孩生下来时,就很自私等。其实,这些理象都不是人的本性,祗是从前世带来的善、恶之习气。真正的本性是非善非悲、不增不减,本来清净。祗是由于人的贪、嗔、痴、慢之心,而迷惑了清净的自性,故有分别、取拾之心。此“心”即是妄心。因此,佛教特别主张後天的教育,使人们能“止恶修善,断除烦恼,恢复本性。  即是见性成佛”。

    所谓修道,即是修福、舍罪,也就是止恶行善。但佛教对“罪、福”有不同的主张,不仅要舍罪,同时也要舍去福。  一般来说世间凡夫之人。认为:“罪”能招感三恶道的苦果。当然应舍去。但“福”是人人所求,各各所向,岂能舍弃。如:布施、供养三宝能消灾、增福,救济贫苦人皆是修福。放生、戒杀,可增福延寿;帮助别人积德、行善等等,这一切无不在修福、修善。怎能说“福”亦应舍。当然,这对—般人来说:“确实很难理解。甚至,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福也舍去,那麽这个世界会无有善恶分别,亦无因果报应,如此则这世界会成大乱。其实,世间万事万物的环境规律是有规则不会改变的,但人们的心理作用会因各种不同的作用而改变认识。这种作用,就是修道。修道即是改变人们的一般认识作用,要人们对事物从本质上去认识,不能只看现象。一般人们所认为的修福舍罪,只是从现象上而言。如果,真正讲修道,则应去从事物的根本上着眼认识。虽然,“福”应修,但是如果福尽时,即是苦来。因为,所谓的“福”是由于修善而得来的,是所作为的法、是一种生灭法。生灭法,即是无常法,无常法故应舍。因为,“罪福双舍”,即是见中道。本文即是从此意义上谈谈对佛教“罪福”的一点认识。
                                       
                                依福舍罪      
   
    在《百论》中间开始就说:“恶止善行”。
  
    在佛教诸宗经论虽然都讲“空”的思想。但却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理论、但对修福舍罪一般都认为“福”应修。如《弥陀经》所说:“住生西方净土者,要具足福慧二严”。其它一切经论也无不强调“福慧双修”,才能证得菩提之果。但唯在《百谕》中明确说明“福”应舍。故开篇即明“舍罪福品”,说明“福”是无常之法,不应执着。但众生因无明之所迷惑,起贪、嗔、痴等妄想分别,而造诸恶业流转生死。诸佛慈悲,为惜悯众生而方便说“福”是乐应修,“ 罪”是苦应舍。即是依福舍罪。
   
    因为,修行五戒十善,能止十恶。因此,“戒”名为防非止恶。恶即是罪,止恶即是福。吉藏大师在《百论疏》卷三中说:“罪以摧折为义,造不善业,感彼三途。得于苦报,摧折行人,日之为罪。福是富饶为义,起于善业,招人天乐果,故称为福。舍者入实相观,心无所依,故称为舍。”此文说明了罪与福的性质、作用和果报。正因为“罪”是不善业。因此,以摧折为定义,有了恶业,即招感三恶道受诸苦报。如世间行人者,即世间一切有所作为之人皆名为行人。如犯杀戒者,即杀人或杀一切有生命之有情,皆名为杀罪,犯杀人罪者必得偿命,即是罪能摧折人的性命,死后还将堕入恶道或傍生,被他人任意杀害。死而复生,往返流转,直到罪业彻底还清。众生受诸痛苦,皆因杀业所感。如果,偷盗他人钱财者,必受人们的咒骂或处罚,此後转生为卑贱贫穷之人或转生为牛马偿还,受诸苦报。如是等五恶十逆者皆得一报还一报、 一一招感苦报,无有自由。因此说“罪”能摧毁人们的善根和损折人们的性命。所以说“罪”应当舍去。但怎么样才能舍罪呢?唯以修福,可以舍罪。因此,俗话说:“将功遮罪”。因为,修福是善行,而造罪是恶行,善恶本性相违背,—者不能兼有。所以,犯罪时,不能修福,而当一个人改恶向善,重新做人时,会反悔自己以前的过错,而立志做人。也就是佛教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说放下屠刀,马上就能成佛,而是说:“过去只要你认识了自已的所作所为是错误、是犯罪、是造恶业,而弃恶业向善业行,即是走向了成佛之道,萌发了成佛之因。因为,佛是由人修行而成就。即太虚大师所说的“人成即佛成”。也就是说,如果能成就一个完整的人格,即是成就了佛的精神。虽然,还没有成佛,如果以佛的精神不断修行,一定能够成佛。任何一个人,如从罪恶的一面走向善良的一方,这就是最可贵的精神。
   
    古人也曾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是说任何人都有可能会犯错误,只要能改正错误,就一定能成为好人。因此,佛教的精神也在劝人为善,弃邪归正。佛经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这种道理,要人们所有的恶,切莫去做,一切善事皆应积极诚心去做。又说:“莫要恶小而为之,莫要善小而下为”。即是说:“一个人在生活、工作当中不要因为一件很小的过错而不改正,认为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每一件大事皆由诸多小事组合而成。所以说小的错误是犯罪的根本,应该除根,才不会有再生的机会。修福亦应如此。虽然很小的一件善事都要尽心尽力去做好,哪怕是微不足到,也应要认真做好,皆应看作是修福。古人言:“做一件好事并不难,而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说明“福”是从小处渐渐聚积而来,而不是一日就修得成佛做祖。如果,一个人不能从一件小事做起,那岂能做得了大事、常有人说,我是做大事的材料,不会做那些小事。其实,谁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做大事必先从小事做起。如同建楼必从一砖一瓦修起。因此,一个人如果不能约束自己,又岂能教导别人。所以,做—件很小的善事,也同样能使一个人去恶从善、成就福德。
  
    由此说,做善修福,即能止恶防非。  
 
   《百论》云:“善法二种,止相行相,息一切恶是名止相,修一切善是名行相。”“止相”即是停止一切恶的行为。“行相”即是做一切善事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能息灭身口意十不善业,而终不去做是名“止恶”,然後终身奉献身命,去做十善业及一切善事能信受奉行,是名为“善行”。这样,如果一个人从事于善行则必定不起恶念,无有恶念,则不会有恶行,没有恶行,即是所说的“止恶”。所以,修福是为了止恶,而不应该认为修福,只是为了得到人天乐报,去亨受来世的荣华富贵。如果,荣华富贵享受完了,还会堕三恶道去受苦、轮回,怎能说“福”是常福。寿命更加如此是在呼吸之间,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转眼间被风吹散,因此,修福不应执着,“福”是实有,而应认为是为了断恶而所用的方法。如同渡河而须船只,过了河,则应舍去船只而行路才会方便。如果,仍然身背着船头走路定成障碍。修道也是如此,既然恶止而福亦舍不应住,若住于福则仍然流转于生死,如果要出三界,断生死即应舍福修慧。
  
           (厚朴居士选自《世界佛教论坛》理净法师的文章)
chzy 发表于 2011-10-6 08: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忏悔罪业 发表于 2012-9-17 11: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修心1 发表于 2015-9-29 08: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6 06:45 , Processed in 0.0182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