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663|回复: 4

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西藏喇嘛美丽的传奇

[复制链接]
光明 发表于 2009-11-9 2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西藏喇嘛美丽的传奇


    在一次围战中,一个士兵正要用枪打死一位老喇嘛时,喇嘛对那个兵说:“你可以等一
下吗?”

    "早晚也是死,为什么要等?”那个兵说。

    他的话还未说完,喇嘛已腾空而起,飞上数丈,霎时又坠落下来,落地时竟是盘腿而坐,原来他已经进入禅定,神识脱离而圆寂了。

    他的眼角还挂着一滴晶莹的泪。

    喇嘛为什么瞬间坐化呢?原来在佛经记载,杀阿罗汉出佛身血者都要堕入无间地狱,这位喇嘛悲悯要杀他的小兵,为免他造下恶业,宁可提前结束自己的今生。那眼角的泪正是莲
花上最美的露珠。

    记得第一次听这则故事,我也险险落泪,心灵最深的一角被一些无法言说的东西触动。后来每一次每一次,我遇到可恨的人、要动气的事物时,那一角就立即浮起喇嘛纵身飞起的
身影,那形影里有无限的悲悯,比我所有的气恨都更深刻动人。

    “你可以等一下吗?”这语句里是饱含了慈悲,一点也没有怨恨或气恼,你轻轻重复一次,想到斯景斯情都要落泪的一种无比平静的柔和的语气。这人间,还有什么可以动气的事?这人间,还有什么可恨的人吗?只要我们也做一朵清净之莲,时常挂着悲悯晶莹的露水,那么有什么污泥可以染着我呢?


               《雕刻/佛性》
                           --静修
    有位禅师觅得一快翡翠玉,说:“我要度化这块翡翠玉成佛。”花费八十一天时间精心雕刻了一尊玉佛像,然后把佛像供奉在大殿里面;并用剩余的材料在四十九日雕刻了一个莲花座,放在大殿玉佛像的前面,以供礼佛拜用。
     一日,禅师在打坐中忽然听到莲花座在说:“当初我们同为一块玉,你被大师雕刻成佛像后,每天参拜你的人不断,烟火香花水果供奉很多,而我却被人跪在上面,承受他们的压力不说,还被他们忽视,这是何道理,太不公平了。”
    玉佛说:“我经受大师千刀雕刻数日打磨终于成为佛像,我所受的苦难磨练岂是你所能体会感悟到的?”
    莲花座听后很不服气,相互争执起来。突然禅师说:“你们本为同一快玉,本无分别,没有两样,皆有佛性,皆可作佛;只因因缘不同,取用其材,雕作佛像和莲花台,以供世俗之人礼拜修福获善之用;可世俗之人只看外像表面,不取本性,忽视你们本来面目,执著分别,有其偏爱,以至今日造成你们口舌之争。”
    玉佛像和莲花座听完禅师一席话,突然顷开悟,与一念间得成正果!

                  简单生活中的幸福

    凡是读过弘一大师的传记的人,都会难以忘记他是以怎样珍惜和满足的神情面对盘中餐。那不过是最普通的萝卜和白菜,他用筷子小心地夹起放在嘴里,似在享用山珍海味。正象夏丐尊先生所说:“在他,什么都好,旧毛巾好,草鞋好,走路好,萝卜好,白菜好,草席好……”,实在令人难以想像他是一位闻名海内外倍受世人敬仰的人物,原本生长在“黄金白玉非为贵”的富豪之家。
      在解读弘一大师的同时,终于明白了“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爱人爱物,到了方知为爱己”的道理。“惜福”二字令我深有感悟,定下心来想想看;我们是否明白:惜衣惜食与贫穷和富贵其实毫不相干,倒是与智慧与愚痴,,静与浮躁,淡泊与贪婪乃至善良与邪恶,慈爱与残酷密切相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衣一物当念感恩之情。说到底,我们每个人的吃穿享用,也就是福报,都来自前世的“我”所做的善业。一饮一琢,莫非前定,就像是很久之前存入的银行存款,用一分就少一分,如果只知享用而不去积累,自然会有用完的那一天,到时候福尽苦来穷困潦倒悔之莫及。明白人当以正直为人行善积福的同时还要珍贵小心的“惜福”,做到“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珍视善待眼下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包括你的亲人们,穷朋友。一份收入也许并不高,但却足以养活家人的工作,还有那辆伴随多年的自行车。若能以这样的心态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怎能不会产生知足、欢愉、安详、幸福?怎能还会去讥笑鄙视别人?怎能还会去机关算尽贪污索贿?怎能还会声色犬马醉酒佳人?这样的心情是那么朴实、自在、安逸,可惜的是,似乎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在很多人眼里,好像节俭只是贫穷的产物,穷日子既然已成为过去,珍惜和节俭自然多余,取而代之的是不择手段地拼命占有财富再加上近乎盲目的消费,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不厌其烦,关心备至地循循教导你如何紧跟时尚去花钱,于是我们挖空心思来包装自己,穿名牌开洋车,手机隔三差五就换新的,为的是在别人面前不栽面子。再拿出多年的积蓄装修出一套住宅不象住宅宾馆不象宾馆的房子,美名曰豪华型。我们消费的目的并不是因为生存的需要,说白了只是为了用来“证明”自己,证明什么呢?用历史的眼光看,它只能证明生活在“转型期”社会的我们,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价值观念的困惑和精神文化的贫瘠,因而成为无所遵循,为满足物质欲望而活着,跟着时尚感觉走的一代,于是我们拥有着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却感受不到一份真实的快乐,为了实现幸福生活的理想拚死拚活大半辈子,应该有的全都有了,可唯独没有内心那份幸福的感觉。我们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眼睛里只能看到自己还缺少的东西:房子还不如别人大,乌纱还比别人小,票子还比别人少,夫人不如别人的靓……既看不到我们已经拥有,并且弥足珍贵的一切,也看不到我们真正缺少的究竟是什么,是什么遮住我们的眼睛?使我们做为人类的真实感觉日渐退化?是什么让我们的心不停地在追逐外部世界,甚至得不到那怕是一时片刻的安宁?
        我们已经习惯了把拥有功名利禄当做我们人生的成功和生命最高价值的体现,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人的自我异化──我们不再是自己了!也许是欲望的奴隶,也许是金钱的仆人,总之不再是我们自己。在我们对外部世界疯狂不已的追逐之中,我们丧失了自己原来就有,远远比金钱更为宝贵的东西,智慧、时间、人格、尊严、真实、健康、快乐和自由。每一天都在做着身不由己的事,嘴里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在物欲被满足的同时,自身的价值却失落了,变成了“神亏”(精神腐败)的“几死之散人”《庄子·人世间》,欲望成了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心灵,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对此古人称之为“物役”、“物累”,也就是为物所拘,为物所累的意思。
          一位名叫梭罗的西方哲学家说:“大多数所谓豪华和舒适的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对此有识之士更愿选择简单和粗陋的生活”。简单和单纯的生活有利于消除物质与生命本质之间的隔阂,为了获得圆满无悔的一生,我们必须把握三个原则:哪些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哪些事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一个人要是打算这辈子不白白度过,就必须学会“放弃”,一生之中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无小我而后方能得大我,先以无为而后无所不为。诸葛亮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西方谚语中“Joyfully  in the sinmplest”(最大的快乐产生于最简单之中),意思如出一辙。
         多一份满足,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设;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悲苦;多一份明白,少一份迷惑。这就是简单单纯的生活追求的目标,外界生活的简朴将带给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从而使我们发现一个新的人生境界在面前展开,最终获得圆满的智慧和真实的自我,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最大化。
         幸福其实是无遮无拦的,它就象山坡上静静地吐着芬芳的野花,没有围墙,也不需要门票,只要有一颗清净的心和一双没被遮住的眼睛就能够得到,人人都有份,其实并不难。对吗,各位朋友?

wn123 发表于 2012-1-28 08: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心静 发表于 2012-12-27 12: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心修法 发表于 2014-11-22 12: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n123 发表于 2015-3-31 15: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6 18:46 , Processed in 0.0427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