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4734|回复: 5

灭却心头火,胜点佛前灯

[复制链接]
法界金刚 发表于 2010-7-24 16: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报纸有一则这样的新闻:一个青年,因为追讨朋友欠他的五百元,而失手刺死朋友。庭审的时候,青年的母亲得知儿子将被判处死刑而晕倒。而失去儿子的母亲竟向法官求情,求法官从轻发落凶手,并表示她能够理解另一位即将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痛楚。最后,青年被免于死刑,改判十二年的有期徒刑。青年向朋友的母亲长跪不起,表示他极为深切的忏悔和感激。

这件事给我很深的思考。自古以来,“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青年刺死了他的朋友,他朋友的母亲理当要求他为其子抵命,这在法律,在人情上,都无可厚非。但这位母亲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反倒深切同情起那位即将失去儿子的“仇人”的母亲,同命相怜使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宽恕了那个青年,并代他向法官求情,这位母亲的伟大在于她那颗伟大的心灵!

由此,我想起了一句俗语:“灭却心头火,胜点佛前灯”。

为什么要点佛前灯?那是因为灯是光明与智慧的象征,在佛前点灯,可借着佛的智慧光明,照破我们的无明,成就我们的智慧波罗蜜,而获无上功德。因而《无量寿经》说:“为世之灯明,乃人间最胜之福田。”《菩萨藏经》也说:“百千灯明,忏除悔罪。”这位伟大的母亲,灭掉了她的心头怒火,也令一个误入歧途的生命,迷途知返,得以新生。她的行为虽悖常情,但却具无上慈悲,她的良善和宽容,令人无比的感动。然而,生而为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损害,于是自然会生气,这心头火就是佛教讲的嗔心。这种愤怒、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佛家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宋代的张九成造访喜禅师时,喜禅师问:“你来这里为何故?”张九成答:“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喜禅师听了,就知他尚未悟道,故意试探说:“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张九成一听禅师平白无故说自己老婆和别人睡觉,心中无明火起,气愤地说:“无明真秃子,焉敢发此言?”喜禅师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轻轻一扑扇,炉内又起烟。”张九成听了,惭愧不已,更加诚笃地皈依佛门。

日本的山冈铁舟和尚也有类似的遭遇。

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为了表示自己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心、佛、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管将山冈打了一下,青年禅者大为恼怒,吼道:“您打我干嘛?”独园反问:“一切皆空,哪儿来的这么大脾气?”生气、发怒、怨恨,这些都是由烦恼而引发的心头火,也就是嗔心之毒。当我们遇到了违背自己意愿或不顺心的事,就会生起憎恚,身心就不能平静,由此产生的忿、恨、恼、嫉、害等危害极大的情绪,由此而起的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人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佛遗教经》云:“当知嗔火,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又,寒山子有诗偈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仔细想想,人在生气的时候,就好像乌云盖在心头,你愈想驱散它,愈驱之不走。其实,没人喜欢生气,但往往境界现前,却没办法不生气,而且是越想越气。由于众生习气不同,有人是沾火就着,有的看起来似乎不会生气,但心里却是暗自生闷气。不管怎样,这心头火,却是被这怒和怨,慢慢点燃,最后形成熊熊烈火,不管不顾,烧掉了所有的功德——亲情、爱情、友情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福报善果。当然,人非圣贤,谁也不能时刻都保持良好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持,来慢慢调整自己,学会在大事临头时“忍耐”克制,故寒山子诗偈云:“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宋代高僧慈受禅师亦有《退步》诗:“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这首诗的大意是,劝人在受到伤害或吃亏的时候,不要立刻就发火或心生报复,而是反观自身,想想这件事因何而起,自己有没有过错?如果发怒,之后会有什么结果?若不生气又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孰是孰非就很清楚,怒火也就慢慢消退,相互之间的矛盾,就不再那么尖锐了。一旦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自然就可以找出化解矛盾的方法,一场可能发生的争吵或灾难,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晚清名将曾国藩,未求取功名前,去长沙读书。他的书桌就在窗前,后来有个叫展大宽的同学来了,因为来得晚,书桌只好安排在墙角。有一天,他突然冲着曾国藩大吼:“亮光都是从窗子照进来的,你凭什么遮挡别人?”曾国藩一声不响地把桌子挪开。但展大宽仍不满意,第二天,他趁曾国藩不在,竟把自己的书桌挪到窗前,把曾国藩的书桌移到墙角。曾国藩看了没说一句话,之后他就一直在墙角的位置读书。后来曾国藩考中了举人,展大宽又来寻衅。他气呼呼地说:“你读书的地方风水好,那本来是我的,结果让你给夺去了。”旁边的同学为曾国藩抱不平,问道:“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吆二喝三的,非要换过来的吗?”展大宽无理取闹的说:“所以呀,他才夺了我的好风水!”那同学说:“那好啊,你再搬回墙角吧,明年准能中举!”众人哄堂大笑。展大宽一脸狼狈,而曾国藩在旁,始终和颜悦色的听着,不置一词。

的确,曾国藩有大智,智在善忍!而他之后数十年的官场,纵横和名利双收,都证明了他能以过人胆识和高超的手腕,“忍小忿以就大谋”,化逆境为坦途,屡历艰险而屡屡成功。他的成功,最终归功于一个“忍”字,官场失意,忍忿;同僚排挤,忍气;战事溃败,忍辱;名利无收,忍欲;功高震主,忍嫉…,一个 “忍”字,贯穿了曾国藩的一生,一个“忍”字,造就了曾国藩的辉煌。而他亦有这样的箴言流传后世:“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后人赞他是“每逢大事有静气”。正是这种静气让他的生命,有了一种安详的境界。安祥是一块智慧的美玉,它与豁达宽容结伴,同宁静慈悲为伍,以成熟丰富为内涵。一个人能有安祥的心态,便能从容地面对世间百态,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一任自然,这便是一种永恒。

在佛经里,“忍辱”的意涵很丰富。挫折、打击固然要忍,成功与欢乐也要忍;逆来受,顺来也要受。在逆境中忍辱负重、蹒跚前行,这个道理大家能接受;而在事事顺利、飞黄腾达的时候也要“忍辱”,恐怕就不容易理解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许多人在失意的时候还能刻苦自励,一旦春风得意,就放荡起来,得意忘形,言行举止失了分寸,灾难祸害很快就随之而至。

学佛的人都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也都明显感觉到心头火生起的时候,身心的迅速变化,既然如此,就应当适时转换自己的心态,调整情绪,作深呼吸,安静下来,从种种问题中,找出对治方法,并以偿报和悲心来对待人和事,如此嗔心就生不起来了。寂天菩萨有首偈颂:“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若己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是啊,狂怒和暴喜,都不能让我们获得祥和的心,那不如平心静气地来看世间。

转自——南无阿弥陀佛的博客
大白伞盖波罗蜜 发表于 2010-7-26 22: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云笑去 发表于 2010-8-1 12: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云笑去 发表于 2010-8-1 13: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章!!!令人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佛慈悲 发表于 2010-9-19 22: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ydz 发表于 2015-9-6 11: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6 07:46 , Processed in 0.0414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